债务重组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3 06:04
本文关键词:债务重组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大批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前进,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然而,规模的增大,必然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在新的形势下,某些上市公司或者由于历史原因或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存在问题,导致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低下,使得公司步履维艰,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将公司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面对严重的财务困境,企业通常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是宣告企业破产,但是破产的清算程序繁琐,期间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得不偿失。而且众所周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实行的是额度制和审批制,那么现有的上市公司资格就成为了一项宝贵的“壳”资源,具有巨大的价值,宣告破产实在不是一项明智之举,另外一种选择即是进行重组,重组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资产置换等。相比于其他的重组方式,债务重组相对而言更易操作,风险性更小,成为许多陷入财务困境与债务纠纷的上市公司的选择。 债务重组表面上看来只是企业解决债务纠纷,迅速摆脱财务困境的一种手段,但其有非常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损失、盘活资产.改善财务状况,使企业在未来的道路上丢掉包袱,轻装上阵,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目前过度负债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目的并非是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生产经营,而是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粉饰报表,规避政策监管等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着非常负面的经济后果,在这些公司当中ST类上市公司的表现尤为突出,这就是为何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一波三折的原因。我国的债务重组准则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三次修订。分别是1998年的初次修订,2001年的第一次修订以及2006年的第二次修订。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2001年第一次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对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然而2006年的债务重组准则又基本上再次回到了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最初规定上。 从2006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开始,五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新的情况下,在各种争议和探讨声中,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况,债务重组的实施对企业究竟有怎样的经济后果和影响,哪些问题暴露了出来,仍然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内容。 因此本文立足于现行的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搜集了2009年到2011年期间发生债务重组的167家ST类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其债务重组行为的特点和实施效果。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1)展现我国ST类上市公司在执行债务重组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分析债务重组给其带来的在经济后果或者公司绩效方面的影响(2)发现ST类上市公司实行债务重组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现实状况,提出解决方法和政策性建议。 二、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等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债务重组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第三章是理论基础和分析,首先从债务重组的基本概念入手,再结合经济后果论、债务重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当前债务重组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第四章为总体考察,主要呈现样本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现状及分布特征,为后文作好铺垫。第五章、第六章为平行章节,均考察债务重组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其中第五章从经济后果的角度出发,采用描述统计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ST类上司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对报表利润和规避政策监管的影响。第六章从公司绩效方面入手,考察债务重组前后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的变化以分析债务重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第七章在对前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ST类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三、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实行债务重组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一次梳理,重点从经济后果和绩效影响两方面考察了债务重组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然而,本文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由于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在债务重组方面统计的信息并不全面,因此部分样本和数据来自于作者的手工收集,由于信息处理量较大,当中可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遗漏或者错误。另外在分析债务重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时候,仅选取了基本的财务指标进行总体考察和分析,相对比较单一,角度不够全面,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债务重组 ST类上市公司 经济后果 公司绩效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51;F27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1. 导论12-15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13
- 1.3 研究思路13-15
- 2. 文献综述15-23
- 2.1 我国债务重组经济后果研究的文献综述15-20
- 2.1.1 1998年准则背景下的债务重组经济后果研究15-17
- 2.1.2 2001年准则背景下的债务重组经济后果研究17-19
- 2.1.3 2006年准则背景下的债务重组经济后果研究19-20
- 2.2 债务重组与公司绩效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20-23
- 2.2.1 国外债务重组与公司绩效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20-21
- 2.2.2 国内债务重组与公司绩效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21-23
- 3. 债务重组理论基础及分析23-35
- 3.1 债务重组的基本概念23-28
- 3.1.1 债务重组的定义23-24
- 3.1.2 债务重组的方式24-25
- 3.1.3 债务重组的目标25-27
- 3.1.4 债务重组的内容27-28
- 3.2 债务重组与经济后果论28-33
- 3.2.1 经济后果论的基本概念28-29
- 3.2.2 债务重组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的经济后果分析29-33
- 3.3 债务重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理论及分析33-35
- 3.3.1 财务治理效应33-34
- 3.3.2 优化资源配置效应34-35
- 4. 我国ST类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现状及特征总体分析35-42
-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35-36
- 4.2 债务重组行为特征36-39
- 4.2.1 债务重组数量分析36
- 4.2.2 债务重组收益金额分析36-38
- 4.2.3 重复债务重组情况统计表38-39
- 4.3 债务重组公司分布特征39-42
- 4.3.1 行业分布分析39-40
- 4.3.2 上市年限分析40
- 4.3.3 债务重组当年审计意见分析40-42
- 5. ST类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经济后果分析42-52
- 5.1 ST类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经济后果的统计分析42-45
- 5.1.1 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报表利润影响的统计分析42-44
- 5.1.2 利用债务重组规避政策监管情况的统计分析44-45
- 5.2 债务重组经济后果案例分析——以ST天龙为例45-50
- 5.2.1 公司简介45-46
- 5.2.2 公司债务重组方案概况46-48
- 5.2.3 债务重组的执行情况48
- 5.2.4 债务重组的经济后果分析48-50
- 5.3 本章小结50-52
- 6. 债务重组对ST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52-59
- 6.1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概述52
- 6.2 企业财务指标变动统计分析52-58
- 6.2.1 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53-55
- 6.2.2 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55-57
- 6.2.3 获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57-58
- 6.3 本章小结58-59
- 7. 研究结论及建议59-63
- 7.1 研究结论59-60
- 7.2 相关建议60-63
- 7.2.1 严格证券市场监管60
- 7.2.2 完善会计准则内容和要求60-61
- 7.2.3 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61
- 7.2.4 规范并加大信息披露力度61-63
- 参考文献63-67
- 后记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心福;;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财务效应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罗勤;资本公积的法律与会计问题评析[J];财会月刊;2002年11期
3 张翠波;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1年10期
4 李秉祥;ST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03期
5 冼国明,刘晓鹏;财务困境企业债务重组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0期
6 朱宝宪,唐淑晖;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方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1年03期
7 韩克勇;;债务重组相关问题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6年02期
8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年12期
9 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年03期
10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年11期
本文关键词:债务重组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5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4458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