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23:24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毛泽东 学校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摘要】: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作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思想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深化教育实践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对于教育目的、教育本质的看法,形成了对于学校教育的规律性认识。自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发表,标志着其对学校教育思想的探究有了初步成果,其后社会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学校教育思想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学校教育是毛泽东长期关注的社会领域,他基于此的深入思考与精辟论述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发展具有长期指导性作用,时至今日仍然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也都在理论层面与实践活动中对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的精髓予以继承、再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直接关系到能否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关系到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学校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素质教育就是实现这一要务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在理论层面硕果累累,实践层面却不尽如人意,单一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内容、程式化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条的评价标准在我们的校园大行其道,与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对此,我们研习、创新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有利于深化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推进落实素质教育。同时,对于解决当下中国教育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学校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研究现状12-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方法15
  • 1.3.1 文献研究法15
  • 1.3.2 历史研究法15
  • 1.3.3 比较研究法15
  • 1.4 创新之处15-16
  • 1.5 学校教育相关内容界说16-19
  • 1.5.1 学校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外延16-17
  • 1.5.2 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7-19
  • 第二章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的来源和演变19-26
  • 2.1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19-21
  • 2.1.1 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19
  • 2.1.2 来源于西方教育思想19-20
  • 2.1.3 来源于马列主义教育思想20-21
  • 2.2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的实践来源21-22
  • 2.2.1 源于早期求学任教的经历21-22
  • 2.2.2 源于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22
  • 2.3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2-26
  • 2.3.1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萌芽阶段(1917年—1927年)23
  • 2.3.2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应用探索阶段(1927年—1949年)23-24
  • 2.3.3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制度化改造阶段(1949年—1964年)24
  • 2.3.4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实验性探索阶段(1964年—1976年)24-26
  • 第三章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当代再发展26-34
  • 3.1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6-29
  • 3.1.1 政治方向为核心26-27
  • 3.1.2 社会实践为基础27-28
  • 3.1.3 全面发展为方针28
  • 3.1.4 改革创新为突破28-29
  • 3.2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的当代再发展29-34
  • 3.2.1 遵循教育规律发展教育科学30-31
  • 3.2.2 关注人文精神构建精神家园31-32
  • 3.2.3 调整教育目标转变发展观念32
  • 3.2.4 推行终身教育塑学习型社会32-34
  • 第四章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示34-44
  • 4.1 学校教育为政治服务指明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34-36
  • 4.1.1 为政治服务突出其阶级性35-36
  • 4.1.2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36
  • 4.2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明素质教育成功之路36-38
  • 4.2.1 培养新人的必经之路37
  • 4.2.2 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途径37-38
  • 4.3 学校教育的方针规定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内涵38-40
  • 4.3.1 素质教育全面和谐发展的内涵39
  • 4.3.2 为现阶段人才素质的规格构建了标准39-40
  • 4.4 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素质教育推进的保障40-44
  • 4.4.1 改革需跳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怪圈40-41
  • 4.4.2 改革需走出素质教育统—模式的误区41-42
  • 4.4.3 创新在于思想和制度的革新42
  • 4.4.4 创新在于提出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有效的激励机制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作者简介48
  • 导师简介48-49
  • 附件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学校教育的产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S1期

2 李冬梅;网络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袁炳飞;学校教育信任及其建设原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09期

4 林若红;生命教育——当前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J];中国发展;2003年03期

5 周静,司继伟;智慧培养:学校教育的主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康兔英;浅析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广少奎;论网络文化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9期

8 李家成;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J];人民教育;2004年21期

9 华桦;反思学校教育的角色化[J];教育科学;2005年04期

10 熊联超;;学校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心态?[J];中小学管理;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艳云;;论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开展[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2 吴小辉;魏琳琳;;让孤独与学生说再见[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3 王佩芳;;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杨继生;;学校教育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强;;学困生与学校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陆再勤;;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徐志球;;浅议电脑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张鹤;;博物馆如何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摘要)[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9 廖永铭;叶永恩;;浅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联系对学校教育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胡蝶;;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几点思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建华;学校教育创新的难为与必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刘琴;教育不可划“墙”而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中国教育学会学刊学术研究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培训教育学术研究部主任 马成杰;学校教育需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赖配根;学校教育要有大情怀[N];中国教育报;2014年

5 上海市特级校长 特级教师 金哲民;学校教育不容忽视家长资源[N];东方城乡报;2014年

6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萍;将校训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年

7 徐田金;家长期待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距离[N];济宁日报;2014年

8 许璋(作者为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N];金华日报;2005年

9 白建光;学校教育必须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10 浙江省宁波市老庙小学 罗树庚;学校教育能否摆脱家长的不当干涉[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滕志妍;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宏;散居回族学校教育的隐性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振宇;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涛;美国莫尔夫妇家庭学校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贺婧;生命视域中学校教育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晏云婷;郑州市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杨丽;初中生课外实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高东;瑶山白裤瑶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杨玲玲;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7 玉金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曾芝容;小学生秽语现象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范莹;消费文化境遇中学校教育的可为与难为[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韦尉;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3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033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9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