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6 15:01
本文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
【摘要】: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增加,并且越来越多的采用“举家外出”的打工方式,这使得随着父母来到城市的入学适龄儿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面临的问题,让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与城市孩子相同质量的教育,是关系到教育公平实现、城市发展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发展的重要问题。现有的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角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支持进行研究,虽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支持的情况,但却因为理论化和过于空泛不利于实际的具体操作。本研究参照博特(Burt)在研究美国人的核心讨论网的时候使用的提名法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按照社会支持理论,从支持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按照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三个方面,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支持主体具体化为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邻居进行研究。笔者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它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所需要的帮助,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提出优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支持的策略。为实现研究目标,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搜集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相关文献,归纳社会支持的相关理论。以攀枝花市某县初级中学为例进行实际调研,通过访谈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长、老师、同伴、邻居,了解各社会支持主体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的内容,探讨其不足。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结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访谈,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在受教育中所需要的帮助。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及总结,本研究提出了优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支持的策略:明确各支持主体的支持重点,充分发挥各支持主体的支持功能;以学校支持为主力,家庭支持为纽带,建立各支持主体的联动机制,凸显各支持主体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农民工随迁子女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和开发能力,变被动的接受支持为主动的寻找、利用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颖秀;;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冲突与建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陶康乐;;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08期
3 杨润勇;;新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4 张青;;美国乡村流动儿童的教育及其经验借鉴[J];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5 曹淑江;张辉;;美国流动和迁徙人口的教育法律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6 王涛;李海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11期
7 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年03期
9 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1296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29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