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道德教育方法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方法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杜威认为必须对传统道德教育方法进行彻底的改造。第一,将灌输变为探究、商量和讨论,创造性地完成道德教育的全部过程;第二,将直接的课堂教学改为间接教学,提倡"从做中学";第三,将学校由"文化孤岛"转变为雏形的社会,引导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杜威的这些方法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将家庭和社会作为道德教育的有力补充;注重"教育即生活"的空间延伸,发挥互联网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 Dewey believes that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must be reformed thoroughly . First , the whol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completed creatively by changing the infusion into inquiry , discussion and discussion ; secondly , the direct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changed into indirect teaching , so as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become a qualified citizen of society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的道德教育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并对当代德育理论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理查德·H·哈什等在其所著的《道德教育模式》一书中曾指出:“目前流行的各种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建筑模式、体谅模式、价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卢帮明;《汽轮机设备与系统》教改的探讨[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3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龙佳解;蒋晓东;欧庭高;;论杜威的科学划界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单中惠;;赵祥麟与外国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森;;西方关于人的学说与教学动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丹璐;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利华;李艳梅;;重塑教育生活与涵养健全人格——谈杨贤江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教育探索;2010年10期
2 刘建;;新农村建设:陶行知乡村建设思想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3 何莎莎,何酉宁;美国弱势学校评估与扶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4 王明建;;杜威论习惯及其对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熊岚;陈明立;;美国“2+2”教师评估法的实践经验及启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2期
6 任定保;;“聋子青蛙”的启示[J];山东教育;2005年31期
7 李颖;;生活价值教育计划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黄廷富;;从明清艳情小说看青少年的性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7年04期
9 顾伟黎;;浅析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10 张丽萍;;日本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晓燕;;青春期,呼唤爱的辅导 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启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张铁明;;中国教育市场的特点及其启示[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程东元;刘雍潜;;AECT新定义的特色与启示[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4 杨艳霞;;关于陶行知社会与个性教育思想研究的调查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5 曲正伟;;美国缩减班额计划的实践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王文婷;高成;;“李约瑟问题”对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廖其发;;论雷沛鸿的教育救国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章凯;;兴趣研究对教与学的启示[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席咏梅;;教师家访的启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如何走上教学智慧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专栏主持人 宋晓梦;法国“做中学”项目给我们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3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教授 徐声汉;“一树百获”的启示[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张国斌;得失与启示:从“吃馄饨”谈起[N];中国教师报;2003年
5 山东兖州一中 张允公;韩国教师城乡互换制度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4年
6 肖云;交通安全宣传进学校的启示[N];广安日报;2005年
7 本报通讯员 韩克旺 张建军;“他山”归来谋“攻玉”[N];陇东报;2006年
8 王磊;莱芜“校校通”工程的启示[N];科技日报;2003年
9 杜连义;字典进考场的启示[N];中国改革报;2004年
10 王永兵;现代教育“道德”缺失的启示[N];中国审计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忠;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 何光全;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徐湘荷;生态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洁;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爱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曾鸣;美国PDS的探析与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宿向东;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5 向岩兵;论经济改革对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坤;明清蒙学教材的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与借鉴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8 李海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冯蕙;美国特许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红波;清末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的教育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8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9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