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教化:古典儒家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诠释
本文关键词:礼乐教化:古典儒家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诠释 出处:《孔子研究》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周礼》和《学记》是集中而全面地展现古典儒家教育理念的经典文献。《周礼》和《学记》呈现了一种具有突出的德性精神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古典儒家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学"以"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人的德性和人伦智慧,以至于"化民成俗"。作为礼乐教化的普遍的教育,是古典儒家社会生活和文化再生产的轴心,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是个人的成德之学与社会的礼乐文明相统一的文化载体,是一个经典、六艺、圣贤、先师、师生、君臣汇聚的场域,其所传承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周礼》和《学记》所代表的古典儒家人文主义德性教育理念,与现代盛行的功利主义理性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对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治现代教育诸多困境的丰富的启示。
[Abstract]:Zhou Li and Xue Ji are the classical documents which show the classical Confucian educational idea in a concentrated and comprehensive way. The "Zhou Li" and "Xueji" present a humanist educational tradition with outstanding virtue spirit. The classical Confucianism recognizes that the classical Confucianists recognize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of humanism. For.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learn" and "know".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virtue and wisdom of human beings, and even to "transform the people into vulgarity". It is the axis of the classical Confucian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as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he school is the cultural carrier of the unity of individual Chengde learning and social etiquette and music civilization, is a classic, six arts, saints, teach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monarch and minister converge the field, its inheritance is the self-cultivation of the "inner, holy and external kings". "Zhou Li" and "Xue Ji" represent the classical Confucian humanism moral education idea. It contrasts with the idea of utilitarian rational education, from which we can find the rich enlightenment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modern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德育研究所;
【分类号】:G41;B222
【正文快照】: 长期以来,《礼记·学记》解读存在着一个盲点,即忽略了《礼记·学记》的德育本质,及其所处的古典儒家礼乐教化的文化语境。结合《周礼》等文献,我们可以还原礼乐文明的基本特征,从而准确地把握《礼记·学记》所代表的古典儒家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一、礼乐文明中“教”与“政”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庆;;浅议画珐琅彩瓷在清朝盛世时期的兴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魏萌;魏宏灿;;曹魏时期的文化典籍整理[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3 吴全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须祛除的苏联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5年02期
4 梁旭雯;;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考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年09期
5 张泓林;毕兵;;刘知^~与章学诚史学批评理论中的几个共通面向[J];宜宾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吴全华;;燃烧热情抑或无奈缄默?——对当下我国国民性批判语境的检视[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刘静;;教育公共性的“生活”之维[J];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11期
8 韦兰明;;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提升[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9 耿传明;平瑶;;“风云”与“风月”的缠绕——“白蛇传”重述与现代中国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情欲叙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10 刘翠华;;班级文化建设中育人环境的营造[J];新课程(上);201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庆;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晓冰;梦与觉:中国哲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恒宇;钟泰《庄子发微》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3 马草;柳宗元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张淑芬;余家菊师范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潘志勇;章学诚写作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高鸿鹏;《汉书》论赞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7 姜迪萍;文化精神视域下的师德失范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8 牟晓丽;钟泰《庄子发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艾辽慧;章太炎与梁启超清代学术研究之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尹慧琼;清同治、光绪年间江西地方志纂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更粹;;“礼乐教化”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4期
2 苏志宏;陆贾和贾谊的礼乐教化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5期
3 祁海文;美育与“礼乐教化”——略论徐干的“美育群材”说及其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祖国华;;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司马云杰;;诗书礼乐教化是国民教育当务之急[J];文化学刊;2012年02期
6 侯文莉;;简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意义[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Z1期
7 苏志宏;《白虎通》的礼乐教化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8 姜明德;浅议《论语·侍坐》中的礼乐教化[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胡焕龙;以文教化 以化成天下——中国西周时期“礼乐教化”美育工程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吴蕴慧;;武城弦歌——子游礼乐教化思想阐微[J];江淮论坛;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贤哲;;礼乐教化与《诗经》[A];诗经研究丛刊(第四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能宪;商务文化建设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N];国际商报;2006年
2 演讲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楼宇烈;儒家的礼乐教化[N];光明日报;2013年
3 记者 沈轶伦;用礼乐教化传统创建文明城区[N];解放日报;2013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余开亮;《性自命出》的“美情”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蒋庆;以儒教回应西方挑战[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永红;礼乐教化与情绪感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伶;“风乎舞雩,咏而归”[D];海南大学;2014年
3 杨桦;《尚书》德政思想及其文学表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8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9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