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智慧教育观的新境界:怀特海智慧教育观的审视与超越
本文关键词:走向智慧教育观的新境界:怀特海智慧教育观的审视与超越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怀特海 智慧观 智慧教育观 缺陷 批判性取向
【摘要】:怀特海率先张扬的孕育于古希腊的智慧教育观,颠覆了现代知识教育观的统治地位,构成了智慧教育观迄今仍被奉为圭臬的经典形态。该智慧教育观尽管以其对教育目的深刻洞察、对知识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化必要性的透彻分析、对智慧教育运用知识方法的精辟揭示、对智慧教育同生活整体内在统一性的精当提炼、对智慧教育节奏和周期的勾勒等内容,对教育哲学和与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却存在着智慧观缺乏彻底性、知识观基础缺乏批判性、德性取向缺场、超主体性意识欠发育等诸多仍被学界所盲视的缺陷。使其由唯主体性取向向主体性取向与超主体性取向相融通的综合取向提升、由直接运用知识取向向基于健全图式运用知识取向演进、由认识论能力论取向向生存状态论取向演进、知识观基础由前批判性取向向批判性取向转变、智慧观基础由非批判性形态向批判性形态提升、德性属性由德性取向缺场向德性取向在场转变等改进举措,能有效消解其上述缺陷,有助于当下学界关于智慧教育观的认知提升到新的境界。
[Abstract]:Whitehead first conceived in the publicity of the wisdom of education in ancient Greece, the subversion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of knowledge dominance, constitute wisdom education still is classic form. The wisdom of education look up to as the standard of education purpose despite its deep insight,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transforming knowledge education to the wisdom of education, to reveal by using the knowledge of wisdom education method of brilliant, wisdom education with life overall unity and refinement of educational wisdom rhythm and cycle outline etc.,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but there is a lack of thorough wisdom, knowledge based view of the lack of critical orientation, lack of virtue field defec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developed many scholars is still blind. The only subject to the orientation of subjectivity orientation and subjectivity orientation of super integration To improve, by directly using the knowledge orientation to use knowledge orientation based on complete schema evolution, by the theory of orientation to the survival state on Orientation Evolution, the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based by the former critical orientation changes to the cri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view of knowledge, the concept of wisdom based by non critical shape to the critical form of ascension, by virtue of virtue property orientation absent to virtue the presence of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above-mentioned defects, improve helps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about the wisdom of education cognition to the new realm.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怀特海指出:“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现代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标却是教授各种科目。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堕落为现代获取各个学科的教材知识,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1这一颇具失落感的论述,绽现着怀特海对智慧教育的渴望和向往。怀特海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管勇;马丽;;文学意象的接受心理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汪yN;;认知语言学概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郑翔;皮亚杰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7 王希宝;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王希宝;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模式[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郝红军;时建群;;关于理工科“课程实践”环节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李保风;王晓晶;;读发生认识论原理对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5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王少敏;;从过程到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10 张慧萍;;试论皮亚杰的数学观下的儿童的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3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6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孙梅华;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荣;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新村;高中新课程标准下“函数概念”的教与学[D];苏州大学;2010年
8 唐玲;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胡峻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曹强;中师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层次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强;;关于怀特海思辨哲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许锋华;岳伟;;浪漫、精确与综合——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5期
3 杨丽;温恒福;;怀特海对17世纪实体哲学的批判[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4 赵玲;郑敏希;;怀特海对自然二分问题的思考与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5 杨芳;阳黔花;;怀特海机体哲学的基本思想[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韩震;冒险的价值——我读怀特海[J];学术研究;2002年09期
7 小约翰·B·科布 ,张学广;怀特海的价值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Franz Riffert,周加林;学校的自我评价与标准化考试——怀特海关于标准化考试的观点及其实施[J];开放时代;2004年05期
9 小约翰B .科布,曲跃厚;马克思与怀特海[J];求是学刊;2004年06期
10 张爱芳;;论怀特海的大学理念[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文喜;;从过程哲学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读派莫莱的《马克思和怀特海:过程、辩证法和资本主义批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刘明;;怀特海与教育:实践和思想[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高峰强;陈英敏;;怀特海有机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及启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宇杰 曲跃厚;怀特海与中国[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石为华;沉湎怀特海[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黄志远;怀特海历史哲学刍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付洪泉;怀特海的过程思想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5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杜娟;怀特海:时代的异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陶春;怀特海与中国[N];学习时报;2002年
7 (美)小约翰·B.科布 (美)大卫·R.格里芬 (台湾)俞懿娴 寇东亮 郑伟 宇杰 曲跃厚/编译;怀特海 和谐回应东方[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李健;重构为了人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楚渔;改造传统思维模式是我国教育的大事[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桂青;让孩子“欢欣”地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敏希;怀特海“事件”理论的哲学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铭;怀特海的创造性哲学及其宗教文化意蕴[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强;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内涵的转换与怀特海的有机论重构[D];山西大学;2004年
2 刘宝福;怀特海事件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郑敏希;怀特海“事件”理论溯源及阐释[D];吉林大学;2008年
4 魏婕;从怀特海的思辨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纪升娟;论怀特海的和谐教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建杰;论怀特海过程神学之上帝观[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7 卢琛琛;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邱德明;论怀特海的“现实体”[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郑晨;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新形而上学[D];山西大学;2007年
10 王文;怀特海教育思想述评[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11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1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