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教化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7 20:13

  本文关键词: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教化意义研究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孔子 君子不器 教化意义


【摘要】:《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它对后世的为人、治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君子不器”虽放在《为政》篇中,但它所阐发出来的精义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基石是“仁”,它主张人应该尽性成德,成己成物,从内在挺立起自己,最终达到一天人、合内外的理想境界。而从“己”出发,活出人之为人的意义感和幸福感正是当代教育的缺失,因此,针对当下教育愈发“器”化的倾向,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意义。文章以孔子“君子不器”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以儒家经典及其相关注疏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梳理不同时期有关“君子不器”思想的观点以及对孔子思想精义的阐发,更加深入地理解“君子不器”的哲理内涵及其所蕴含的儒家教化思想,对我们反思当代教育越来越严重的外化倾向有着重要启示。以下是本文对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具体研究结论,写作思路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为孔子“君子不器”思想提出的背景。通过还原其本有的时代背景,有利于贴近孔子的原意,更好地理解“君子不器”的本义。提出背景有两个:一是春秋时代士阶层的产生。从古代士阶层可以看出,理想的“人”不应该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而是既能博学于文、通达政事,又能用行舍藏,活出人生意义感的“君子”。二是孔子私学兴办及教育追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开启了人人都可以修身成德,进而成为君子的可能性。第二部分是对历代“君子不器”思想的经典解读、孔子“君子不器”的正向释读及其哲理内涵的分析。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对不同阶段“君子不器”思想进行了梳理。同时,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句的解读以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释读,更加深刻的理解孔子“君子不器”的哲理内涵,明确“君子不器”就是做人,做真正意义上的人,第三部分以“仁”为核心,深刻分析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根源。谈到孔子,必然离不开“仁”,“君子不器”思想也承载了孔子学说的核心。本章从人之为人的根本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角度对“仁”的概念进行了阐发,学以通仁则是明确如何做人,下学而上达是“君子不器”的途径。第四部分提出了孔子“君子不器”所反映的三个精神境界。在孔子看来,能够做到以仁为己任,不因外物而左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自然也就做到“君子不器”了。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成就圣贤人格,达到成己成人之境的三个阶段。最后,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修己得道,与“天”交通,获得自己的天命,从而安身立命、乐天知命,达到一天人、合内外的境界。第五部分总结出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教化意义以及对当下“器”化现象的引导。通过修身明确传达“君子不器”教化意义的根本,最后通过理解“君子不器”思想所传达的哲理内涵,从而得出对现代教育的教化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0-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卫勇;;意义的体验、兴发与先秦儒家教化哲学——兼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J];教育学报;2016年06期

2 于述胜;;“学—教”之道以感应(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J];教育学报;2014年05期

3 于述胜;包丹丹;;儒者之“学”:修身与学艺——以《四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J];教育学报;2013年03期

4 倪梁康;张祥龙;;孔子如何说“仁”?(笔谈)[J];现代哲学;2013年02期

5 郭齐勇;;国学的核心价值与人格养成[J];中国德育;2012年21期

6 杨国荣;;儒家视阈中的人格理想[J];道德与文明;2012年05期

7 邹之坤;刘成林;;中国古代的“士”阶层与先秦政治哲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李静;;君子不器——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课程的实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4期

9 李灿;;《论语》为己之学的审美解析[J];齐鲁学刊;2011年01期

10 郭齐勇;;儒家伦理的当代意义[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华洋;《论语》君子思想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2 魏忠强;早期儒家“为己之学”考述[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倪妮;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鲍彩莲;试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37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37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5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