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在社会再生产机制中——一个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8-02-04 19:12

  本文关键词: 社会再生产 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 教育不平等 出处:《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政治文化与制度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社会却在代际流动模式上显现出相同的阶层再生产特征。这是关于社会再生产与社会流动地位趋势的令人信服的判断。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梳理了西方社会阶层再生产的理论成果,文化霸权、政治霸权与符应原则属于宏观制度支持理论,文化再生产与语言编码理论属于微观制度设置理论。不同于这些对结构化过度强调的抵抗理论则重视对再生产过程中"主体性"的强调。上述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了学校教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机制作用。中国学者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再生产机制的研究成果也有着类似的发现。教育不仅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机制,也是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一个社会中控制性权力关系进行的宏观、微观制度设置决定了教育之再生产或社会流动功能的强弱。因此,为促进中国弱势阶层的向上流动,改革教育领域内不平等的制度设置应是一项有效举措。
[Abstract]:The society with different political culture and system background show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um reproduction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pattern, which is a convincing judgment on the trend of soci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status. This paper combs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social strata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Cultural hegemony, political hegemony and the principle of sign should belong to the macro-system support theory. The theory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language coding belongs to the micro institutional setting theor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se resistance theories, which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reproduction. The common point of the above theories is that schoo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production. Chinese scholars have made similar findings on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re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t is also the key factor of social mobility. The macro and micro institutional setting of controlling power relations in a society determines the reproduction of education or the strength of social mobility fun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pward mobility of the disadvantaged class in China, 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reform the system of inequalit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再生产机制与弱势阶层子女的向上流动研究”(项目编号:16CSH008)
【分类号】:G40-052
【正文快照】: 在当前社会公众的日常话语中,阶层再生产或社会再生产总是经由各式各样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而被不断激发。其中一些难以言喻的观念被一再强化,但是,学界并无一个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统一理论体系,有的只是相似的观察和分析视角。在这些视角下,各式理论纷繁复杂乃至分庭抗礼,矛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守强;论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05期

2 闫旭蕾;;析“试题:社会再生产的合法载体”——语言社会学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3 王利娟;;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的再生产功能[J];教育导刊;2012年08期

4 王坤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特点[J];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06期

5 宫留记;;教育机构:社会再生产的工具——布迪厄对法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6 郭爱昕;女大学生特征性心理问题[J];百科知识;2000年06期

7 李俊奎;论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郑海波;杜学元;;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9 杨凤英;袁刚;;教育影响社会分层的原因和条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年01期

10 杨剑平;叶苗苗;;浅析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吴冬华;从教育社会分层角度透视农村普高[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晓丽;随迁子女学校教育与社会再生产[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尤琛;父辈社会分层对子代教育公平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年

3 徐静;社会分层视域中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D];湖北大学;2016年

4 郑亚杰;社会分层与学校分层的对应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仝太景;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沈悦英子;社会分层视野下的教育结果公平[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90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90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9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