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储蓄率

发布时间:2018-02-21 12:44

  本文关键词: 教育水平 家庭储蓄率 持久收入假说 预防性储蓄假说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水平的提高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家庭储蓄率?学界对于这一课题至今未有定论。利用1996—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和系统GMM模型,可对劳动力教育水平对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人均教育年数增加1年,家庭储蓄率提高3.15个百分点,滞后1期的人均教育年数增加1年,导致家庭储蓄率降低2.41个百分点,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分组构成对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劳动力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所能带来的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持续提高,会降低我国家庭储蓄率。另外,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组构成对储蓄率的不同影响来看,现阶段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重视高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政府的层面来看,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降低我国家庭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Abstract]:Will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level raise or decrease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There is no final conclusion on this subject in academic circles. By using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6 to 2011 and systematic GMM model, we can study the effect of labor education level on household savings rate in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 capita number of years of education in the labour force increased by one year,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increased by 3.15 percentage points, and the number of years of per capita education that lagged behind one period increased by one year,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of 2.41 percentage points in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However,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labor force has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in China. Therefore,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labor force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In particular, the sustained increase in the growth rate of per capita income brought abou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ll reduce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in China. In ad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labor force on the savings rate, At the present stage, while vigorously developing higher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ecautionary savings of families in our country. This is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o ensur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增长”(12JJD7900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路径研究”(13&ZD0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我国失业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20720140021)
【分类号】:G40-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勇辉;温娇秀;;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与支出的不确定性关系[J];管理世界;2005年05期

2 施建淮,朱海婷;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3 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J];经济研究;2012年08期

4 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帅;郑长德;;利率变动对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刘建江;财富效应的消费函数视角[J];商业研究;2003年02期

3 高明;郭姝辛;;保险业发展对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基于VEC模型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1年11期

4 史清华;卓建伟;;Civilian Loan Marke Needs Regul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exemplified by 3,331 farming households from Shanxi,Hubei,Henan,Jiangsu and Jilin Provinces[J];China Economist;2007年03期

5 张文军;;改革以来我国物价波动与居民消费波动实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6 张琳;;针对我国当前居民消费行为的剖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10期

7 裴春霞,孙世重;流动性限制与居民储蓄行为分析[J];财经科学;2002年02期

8 刘兆博;;当代农民消费行为研究[J];财经科学;2006年02期

9 张邦科;邓胜梁;陶建平;;持久收入假说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5期

10 孙慧钧;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2年实际数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欣欣;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奎;银行卡对消费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徐索菲;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强;金融与GDP增长[D];吉林大学;2011年

9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树清;养老基金的筹集与隐性债务的补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5期

2 龙志和,周浩明;西方预防性储蓄假说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0年03期

3 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4 朱春燕,臧旭恒;预防性储蓄理论——储蓄(消费)函数的新进展[J];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5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6 贺菊煌;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7 杨汝岱;陈斌开;;高等教育改革、预防性储蓄与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8 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9 汪伟;;计划生育政策的储蓄与增长效应:理论与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10 孙涛;黄少安;;非正规制度影响下中国居民储蓄、消费和代际支持的实证研究——兼论儒家文化背景下养老制度安排的选择[J];经济研究;2010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兰;;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背后真相[J];人民文摘;2014年06期

2 冯君莲,文凤华,何琳洁,兰秋军;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胡晓春;;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家悦;;从高储蓄率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J];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6 陈如;李杏;;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J];学海;2010年03期

7 梁东黎;;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J];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8 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9 邓文平;;对持续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4年01期

10 李恩成;蔡骑鹏;周凯玲;;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22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22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e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