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科学教育的生活意义危机与应对
本文关键词: 科学教育 生活意义 疏离生活 回归生活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活既是科学教育之根基,又是科学教育之旨归,是科学教育的意义基础。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科学教育疏离了生活,产生了生活意义危机。回归生活,是科学教育应对生活意义危机的唯一出路。回归生活,科学教育必须坚持以生活为旨归的价值观、拓展教育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优化教育方法,注重学生体验、创新教育评价,凸显人文价值。
[Abstract]:Life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but also the purport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found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reality, because of many reasons, science education alienates life, produces crisis of life meaning, and returns to life. It is the only way for science education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o return to life, science education must adhere to the values of life, expand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students, optimiz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experience. Innovating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to highlight the humanistic value.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JA880002)
【分类号】:G40-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旭东;;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2 丁邦平;罗星凯;;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3 孟建伟;;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2 马凤岐;“自由教育”涵义的演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3 别梅;;信息技术时代的自由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4 刘林;樊敏;彭蜀晋;;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5 林美玉;于新惠;王杰;;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6 王声平;;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成涛;;高职文化刍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易红郡;;公学:英国社会精英的摇篮[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吕晓昶;丁丽;;课堂教学与主题网站建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34期
10 莫甲凤;;英国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J];大学(学术版);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文奎;;英国教育家的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于海波;;“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单中惠;;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何丽;;对小学生在学校科学教育中的感受调查[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6 丁邦平;;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三题[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2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孟献华;基于化学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柏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8 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靳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范倩;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王晓岚;欧盟科学教育改革政策研究(1999年-2010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明亮;教师教学状态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朱小勇;教学的科学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君兰;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探究观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慧敏;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学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金珍;大班幼儿物理科学教学领域中的核心科学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光伦;科学哲学视域中的科学教育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梦;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孟建伟;;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2 孟建伟;;科学·文化·生命——论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5期
3 衣俊卿;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焕玉;;运用相似性原理进行科学教育促使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兼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社会文化原因[J];未来与发展;2005年01期
2 项红专;;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7期
3 贾小娜;;做一个会思考的孩子[J];教育;2007年01期
4 陶行知;;关于科学教育——致庄泽宣[J];生活教育;2007年03期
5 罗伯特E·亚吉尔;钱金华;;科学教育 贵在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06期
6 王素;;加拿大的STS课程计划与科学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04期
7 李皖生;;美国竭力填补数学和科学教育的差距[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06期
8 丁沅;科学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9 杜以德,乐传永;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论[J];齐鲁学刊;1995年03期
10 赵金祁;科学教育与道德弘扬[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L.皮尔斯·威廉姆斯;刘娜;;法拉第所受的科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彬;付东升;;杜亚泉科学教育实践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熊士荣;肖小明;苟娇娇;;论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文奎;;英国教育家的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杨惠仙;宋振东;;普及科学教育 树立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 改善国民素质[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曲铁华;马艳芬;;论丁文江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嘉毅;梁永平;;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张莉;彭蜀晋;;提高科学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静雯;韩丽丽;陆真;;科学教育中的ICT素养的培养——2005美国科学教育ICT素养框架图研究和探讨[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振海;科学教育在英国[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翟晋玉;重新看待科学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年
3 宝塔区王家坪小学 阿鹏鸣;浅谈“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策略[N];延安日报;2007年
4 杨炎轩;深入探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罗星凯;第十八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N];科技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杨桂青;强斯眼中的科学和科学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记者 邵斌;科学教育不等于学科教育[N];大众科技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杨婷 郝建玲;让科学点亮孩子们的心灵[N];科学导报;2005年
9 魏歆昀;美国是如何开展科学教育的[N];中国改革报;2003年
10 田建国;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刚;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与学习环境建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孙可平;STS教育:挑战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马敏;PCK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昭宁;学校科技风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曾东;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利;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盛礼萍;科学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檀慧玲;赫胥黎科学教育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4 代洪臣;国民政府时期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2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书伟;对斯宾塞科学知识价值体系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者鹤;阿什比技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述评[D];河北大学;2005年
8 黄道鸣;基于Web的科学教师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晓兰;产业革命后英国科学教育滞后原因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10 王玉霞;严复科学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31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3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