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怀德育的生活化
本文选题:关怀德育 切入点:践行 出处:《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怀德育是当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就具体的实施的理念和策略而言,中小学教师还存在很大的误解,即不重视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我们认为,关怀德育应重视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生活中践行方可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Abstract]:Caring for mor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at present.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great misunderstanding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erms of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that is, they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adopting the way of life. Care for mor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guiding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experience and life to obtain good moral education effect.
【作者单位】: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人事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G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德四;义务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白新荣;李顺会;;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J];才智;2010年02期
3 陈安福;道德内化过程的心理矛盾及其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02期
4 陈强;儿童的道德内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丁丽红,焦瑶光;父母体罚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2期
6 韩传信;;青少年的道德内化[J];四川教育;1993年05期
7 谭春英;论道德内化与高职德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易小明;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J];中国德育;2007年01期
9 吴芳云;论大学生个体道德内化过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李小明;浅谈学生的道德内化问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鹏;刘华山;;家庭体罚研究回顾与展望[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马忠东;;和谐: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与追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刘珂;;如何让孩子更加健康茁壮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纪林芹;张文新;;父母惩罚及其与青少年的自尊、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霞;王志茹;;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与社会影响进行同步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高凤弟;;学校德育呼唤“主体性道德素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7 徐璇;;浅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郑莉;魏丰平;;认真开展传美教育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四卷)[C];1996年
9 王晶;;和谐社会语境下道德教育的困顿与克服[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梦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益荣 翟松峰 南京政治学院;教育心理学视阈下的“道德内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评论员 李俊雄;用道德的力量构筑幸福东莞的雄厚基石[N];东莞日报;2011年
3 欧阳恩良 孙树文;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内化为公民的个体道德素质[N];光明日报;2006年
4 张丽 东胜区新闻中心;编辑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5 彭新华 作者单位 绍兴市人民检察院;奉献是德的基点和灵魂[N];绍兴日报;2007年
6 马婧 滦南县第二实验小学;如何加强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7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8 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潘叔明;知荣当黄钟大吕 明耻抑瓦釜雷鸣[N];福建日报;2006年
9 傅妮妮;实施情境教学 提高教育实效[N];中国教师报;2008年
10 张晓军;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N];柳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粤;公民信息权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双丽;美是道德善的象征[D];复旦大学;2009年
4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超民;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周奕;中国传统医疗父爱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曹婧;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陶一丁;新世纪以来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建设路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杜华伟;中国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姜琳琳;寻找属人的生命意义[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乐;论道德内化的类型[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亮;教师道德内化动力的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强燕;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严志明;公职人员道德内化促进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王兆辉;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D];吉首大学;2012年
6 孟凡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7 江雪雯;道德内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于超;道德内化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年
9 吴云;论人的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美玲;道德品质的内化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58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5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