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于传播学“5W”模式的现代德育考量

发布时间:2018-03-03 11:36

  本文选题:传播学 切入点:“W”模式 出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借鉴和吸收传播学"5W"模式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对现代德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依次展开分析。通过对教育者图像再刻画、德育符号再透视、德育媒介再分析、德育对象再思考和德育效果的再研究,探寻现代德育在理念建构和实践定位中,要尊重受者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体现传者的主导性和示范性、注重内容与方法的现实性与互动性、把握新兴媒介的时代性与规律性,使现代德育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Abstract]:The article draws lessons from and absorbs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5W" mode of communication, and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 in turn. The o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considered and the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studi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at moder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respect the subjectiv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of the recipi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as and practice, it should embody the dominant and exemplary character of the communicato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and interactivity of content and method, grasping the times and regularity of new media, making modern moral education rich in creativity and enhancing the actual effec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战略与路径选择研究”(12&ZD077)
【分类号】:G41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书臣,郑建芳;试析德育功能的两重性质及其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涂刚鹏;;当代国外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动态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宋雄华;;黑格尔的怪诞观批判[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何玉兴;价值差异与价值共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孙媛;;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周新民;论先锋小说叙事模式的形式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张开焱;;文体特征:讽拟纪传体与狂欢化——《阿Q正传》叙事文化学分析之五[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阎江;;城市视角下的民俗节庆研究——以东莞卖身节为中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宋雄华;;论诗性思维的情感性特征影响下的怪诞艺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李鸿祥;生活化:当代艺术的走向与禅宗历史变迁的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蓓;;浅谈数字博物馆的信息选择与利用[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5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寒;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洋;城郊地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修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德胜;现代德育困境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03期

2 赵波,张志华;论现代德育新思想[J];交通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林斯坦;论现代德育的策略——隐蔽德育意图[J];教育评论;2001年05期

4 罗长青;现代德育及其特征[J];探求;2002年04期

5 胡厚福;关于现代德育特点问题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刘生荣;关于高校现代德育工作体系及其运作的思考[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7 王栋;《论语》与现代德育[J];校长阅刊;2005年10期

8 王春华;;现代德育呼唤平等对话[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18期

9 楚江亭,郭德侠;论现代德育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J];江苏高教;2000年01期

10 黄展;合作学习的现代德育意义[J];教育评论;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永祥;;从人本主义看现代德育中的盲点[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叶飞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现代德育是否还需要传统“经典”[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曾竞;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康厚德;现代德育人本主体论[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3 张熙钰;儒家礼思想之于现代德育的借鉴意义[D];中北大学;2014年

4 李莹;中国古代家训的现代德育功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

5 曹鸿飞;论道家伦理思想对罗杰斯的影响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60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60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5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