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中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关于研究方法的评述

发布时间:2018-03-04 05:13

  本文选题:教育学 切入点:教育技术学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学界对教育技术学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分歧。有人认为教育技术学没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有人主张教育技术学必须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才能成为成熟学科。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本身是一个专业术语,但该术语的使用并非意味着教育技术学一定要有自己原创性的研究方法。其所谓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探寻,更主要依赖于对既有研究方法的改造,这种改造可能是研究数据的获取工具和方法的改造,也可能获取数据的类型和分析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还有可能因研究对象形态的差异造成研究方式的变化。
[Abstract]:The research metho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wheth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its own unique research method. Some people think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oes not have its own unique research method. Some people argue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ust establish its own unique research method in order to become a mature subject.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we believe that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method itself is a professional term. However, the use of the term does not mean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ust have its own original research methods. This transformation may b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quisition tool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data, the type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and the change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orphology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系统构架研究”(项目编号:BCA120023)
【分类号】: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兰;刘俊生;;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 祝智庭;;设计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的创新研究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3 刘美凤;;关于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几点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4 李康;;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几个学科标志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5 李艺;安涛;;谈教育技术研究中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的缺失[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6 王美;;基于设计的研究——以高中研究型课程“人·建筑与城市”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7 郑旭东;杨九民;;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艰难之旅——安·布朗和阿伦·柯林斯的贡献及“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缘起、内涵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8 李艺,钟柏昌;论虚拟社会中的多重人格[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9 吕林海;;论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主旨、特征及案例简析[J];教育科学;2007年05期

10 钟柏昌;李艺;;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基于教育类核心期刊刊文的评述[J];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新;;回归实践: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自我意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杨卫芳;;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公茂迎;;对农林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尝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4 范松仁;;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5 苏全喜;;研究性学习与美术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张兴峰;;发挥教研室职能 推进教育学改革[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孙洪涛;付蕾;祁红;;安徽省农村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8 周茂东;;基于素质教育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李旭霖;崔德杰;辛言君;;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1期

10 陈小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郭生麟;;“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王晓玲;;国内中小学校本教研机制探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洪明;;永恒主义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观——赫钦斯“自由教育”思想探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曹叔亮;;试论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战略调整[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宁本涛;李雪峰;;近二十年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探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解素敏;;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教育游戏研究中的应用[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8 杨立蛟;刘登科;姚桂芳;;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就评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9 叶增编;侯怨水;;对高师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10 马达;;行动研究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宋燕;大学教学学术及其制度保障[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南京大学;2011年

9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佳;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淼;中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杨;研究性学习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帅敏;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余磊;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翔;对中职学生三角函数错误类型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应茜;利用几何画板辅助初中函数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卞良;中学生网络礼仪教育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李嘉仪;探寻初中高速阅读能力训练之路[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庞建涛;农村初中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陶立志;电化教育学派之说[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4 李文光,张文兰,何克抗;有关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5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6 马红亮;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梁文鑫;余胜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8 张倩苇;;设计研究:促进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9 汪晓东;;摒弃还是超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之辨[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10 杨开城;;论教育技术之研究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09期

2 刘美凤;;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10期

3 杨成,高利明;《教育技术学》课程的教材调研分析报告[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2期

4 赵宏,杨开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4期

5 孔维宏,高瑞利;从领域到学科——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4期

6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7 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元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8 郑旭东;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9 胡凡刚;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9期

10 杨开城;教育技术学——“开发取向”的教育理论探究[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心;;教育技术学中的系统思想与辩证思想[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3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开城;为教育技术学正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2 李树宏;文曲星将“教育服务”作为品牌核心价值[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张春红;博士后工作站建到金远见[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申灵灵;教育技术学本科“视觉素养”课程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凤瑾;教育技术学范畴问题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2 曾巍;教育技术学身份危机及其消解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程腊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郝中超;对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价值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春莉;教育技术学之学科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小多;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视觉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剑;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彦栋;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索[D];云南大学;2012年

9 丁国勇;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合著关系与研究热点[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伟伟;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64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64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f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