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实践哲学场域内的教育学派之构建——重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初步构架

发布时间:2018-03-05 07:08

  本文选题:实践哲学 切入点:理论与实践 出处:《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是作者体验中的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更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哲学视域下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有其可能性,这种可能建基于四项任务,而这任务又可综括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使命:通过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意蕴,"在中国"为"实践哲学"作出独属于教育学的贡献,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教育学自身。此使命使得研究的基本问题得以确立:以"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为载体,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这是教育学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独特贡献,而贡献的落实要实现两个转化,把其他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的经典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转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在转化与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经验也将渗透于其中。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not only a problem i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but also a basic problem in pedagogy. It is also the problem to be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chool of "life and practice". It is possible to construct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of "life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which is based on four tasks. And this task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mission of pedagogy of "life and practice": by exploring the pedagogy implic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makes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philosophy of practice" belonging to pedagogy. In the process of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practical philosophy, pedagogy itself is also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logic, can realize the interactive generation of two-way transforma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is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pedagogy and "life and practice" pedagogy to the proble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wo transformations, the classical analy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ther discipline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pedagogy" analysis. From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and exploring "meaning", the Chines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s a whole will permeate into it.
【作者单位】: 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中国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BAA110010)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伟;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2 张汝伦;实践哲学的意义[J];读书;1997年05期

3 徐长福;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4 李政涛;;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与教育基础[J];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5 徐长福;;何谓实践哲学[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4期

6 李政涛;;论面向教育的实践[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7 李云星;;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创生: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中国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09期

8 曹小荣;;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诠释和比较[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9 王南n\;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浙江学刊;2005年06期

10 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黄瑜;;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钱雯;中西小说时空观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王南n\;;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对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路的一种透视[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6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8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佑新;;毛泽东实践哲学论要[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10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哈琴;双语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美华;全景式教学在《文化生活》运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伍振;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月莉;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杨文娇;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溟;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祖兵;;教育理论与实践:后现代的检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2 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和学新;;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徐长福;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徐长福;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6 李长伟;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观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4期

7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8 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 宁虹;胡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J];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10 李润洲;;实践逻辑: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J];教学与研究;2005年12期

2 熊仰华;;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J];江西教育;1959年08期

3 韩之栋;;体育技术教学应在实践的基础上向理论方面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77年03期

4 庞宗昱;夏峰;;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正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J];天津教育;1978年12期

5 寇崇玲;马克思与学前教育[J];幼儿教育;1983年06期

6 张绍安;;毛泽东同志的体育理论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7 A.韦伯斯特 ,陈一筠;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10期

8 ;赛前热身活动的原则[J];福建体育科技;1986年01期

9 金志广;;“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01期

10 徐茂魁;钟亚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北京地区双月座谈会第二次会议发言摘要[J];教学与研究;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建兰;;构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体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谭炳炎;;二十世纪中国铁路沿线泥石流防治理论与实践[A];中国铁道工程地质世纪成就论文集[C];2005年

3 杨光;;致词——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3次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4 ;“八五”期间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总结[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5 康渝生;;新时期党建学说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A];时代·创新·先锋队——黑龙江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1年

6 胡增祥;;我国适用国际海事条约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航海学会200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专刊[C];2002年

7 吴新叶;金家厚;;社区治理:对“社区失灵”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8 王家喜;;科学发展观与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金福兴;;慢性软组织损伤环链理论与实践[A];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微创针刀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10 卫兴华;;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八次会议开幕词[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进;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1年

2 记者 肖秀玲;中国检验检疫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荆州召开[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3 广安市政协副主席 何群;加强政协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的思考[N];四川政协报;2004年

4 高鹏;《公司理财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刘言;探讨国家信息化理论与实践[N];科技日报;2007年

6 王明毅;首届国家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层论坛将举行[N];中国石油报;2007年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赵曼;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又一力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8 理研会;推动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N];四川政协报;2007年

9 张原邋关跃忠 左维峥;助推中心城区政协履职上水平[N];人民政协报;2008年

10 平学;理论与实践的沟通[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琰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伟杰;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郑继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探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庆文;“三从一大”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5 刘志成;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

8 赵希宏;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朱旭东;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10 谢青;潘天寿花鸟画艺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周爱;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秀君;退耕还林(草)的理论与实践[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3 杨红玲;邓颖超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4 石丽;地域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寻求与表达[D];长安大学;2008年

5 郭蔚云;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活动课”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崔学荣;音乐教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金伟民;美术与科学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垎蕾;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曹大赞;对话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9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69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