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回报率的家庭背景差异

发布时间:2018-03-23 19:32

  本文选题:家庭背景 切入点:教育回报率 出处:《教育科学》2015年03期


【摘要】:教育回报率的家庭背景差异直接影响到个人教育决策和社会收入分配。有关教育回报率家庭背景差异的经验研究非常少,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本文提出,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以及经济转轨的背景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高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仍然会高于低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库中劳动力市场样本,以父亲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政治面貌度量家庭背景,本文分组回归不同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并且从更换代理变量、删除和拆分样本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最终证实了高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低家庭背景子女教育回报率。
[Abstract]:The difference of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the rate of return of education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educational decis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income. There are few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the rate of return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moving towards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because the labor market is not perfect, The rate of return on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high family backgrounds will still be higher than that for children with low family backgrounds. Based on the labor market sample in the 2008 China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CGSS 2008) database, fathers will be educated.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political outlook measure family background, this paper regresses the return on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and changes the proxy variab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ducational return rate of children with high family backgroun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hildren with low family background.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9154031)
【分类号】:G40-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刘泽云;;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3 邢春冰;李实;;扩招“大跃进”、教育机会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经济学(季刊);2011年04期

4 邢春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考察[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5 王海港;李实;刘京军;;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6 张车伟;薛欣欣;;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J];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7 尹志超;甘犁;;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工资差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8 袁诚;张磊;;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的观察[J];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9 陈钊;陆铭;佐藤宏;;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J];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10 李煜;;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J];社会;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乃佳;郑琦;祝凤文;;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教育投入差距与教育差距——基于我国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黄平;马春华;;有关中国农村外出务工者培训的相关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3期

3 刘泽云;;教育收益率估算中的几个方法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4 刘泽云;邱牧远;;中国农村工资性就业教育收益率的估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赵显洲;;从大学生逃课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基于某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6 袁佳佳;;走出社会流动瓶颈:低保政策目标的重构[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巫磊;;文化资本与再生产——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解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8期

8 黄志岭;逯岩;樊小钢;;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0年06期

9 张世伟;周闯;;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方程和劳动参与方程联立估计[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9期

10 王忠;李彩燕;;中国行业间工资差距变化及趋势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莹;;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黄典林;;媒体主流叙事的边缘解读及其社会逻辑——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余向华;陈雪娟;;行业垄断与中国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李亚伟;赵卫亚;;从分层模型视角看我国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永坡;;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保留工资决定[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薛鹤翔;;中国的产出持续性——基于刚性价格和刚性工资模型的动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潘红波;余明桂;;政治关系、银行业开放与银行治理[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潘勤华;高健;;论我国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的相关性[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赵武阳;唐跃军;苏勇;;二元劳工市场、解雇保护与劳动合同法[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丽梅;井润田;龙小宁;;所有制对我国工业企业工资和福利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金钰;公共部门规模、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郭凤鸣;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工资差异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瑞祥;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崔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差距[D];复旦大学;2010年

7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平;转型期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孙明;家庭背景与干部地位获得(1950-2003)[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红涛;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收益差异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俊;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调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加桢;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户非农经营参与[D];浙江大学;2011年

3 许福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估计[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叶环宝;职业分割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朱璐璐;制造业外来务工人员人力资本投资及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桑操;我国教育回报水平的估算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胡浩;我国城乡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异[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徐彤;户籍身份与居民幸福感[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昊;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歧视[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张培培;企业特征与收入不平等[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飞;;我国农村教育回报率变动及其涵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陈晓宇,陈良q,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3 陈良q,鞠高升;教育明瑟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4 姚先国;黄志岭;;职业分割及其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基于2002年中国城镇调查队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郑真真,连鹏灵;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5期

7 刘小玄,李利英;改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3期

8 杜育红,孙志军;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收入与劳动力市场经历——基于内蒙古赤峰市城镇地区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9期

9 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10 陆铭;李爽;;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本文编号:1654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654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