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浅谈“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

发布时间:2016-12-17 21:35

  本文关键词:“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热点评论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理论 > 教育研究 >

浅谈“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01-22 点击数: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国务院和教育部层面三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均明确强调了”广谱式”价值取向。2010 年5 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了广谱教育的价值定位;2012 年8 月,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了”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广谱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五条教学原则,强调实施”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一步确立了广谱教育的政策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所有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即”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广谱式”有”广义”和”普及”两层含义,可以涵盖大、中、小学各学段,本研究的”广谱式”(University-wide)特指在高等教育学段开展的,相对于只在商学院内部开展的” 专业式”(BusinessSchool-Based)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的重要教育模式。”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深度契合,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之一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既是当前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长期努力方向,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所以要深入开展”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因为当前一些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或片面注重教育的覆盖面,却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紧密结合;或更多关注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单纯的创业性教育”,却忘记了多数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或将创新创业教育扩展为”塑造气质的教育”,却忽略了少数学生在大学期间或毕业时就想进行创业的实际需求;或只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却缺乏对毕业后新创企业的毕业生进行持续教育、咨询、服务的重视和关照。

  ”全覆盖”与”个性化”、”多数”与”少数”、”广谱”与”专业”、”在校时”与”离校后”成为多数高校无法破解的矛盾。”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解决现存教育体系存在的不分阶段、不分层次所导致的目标不清、方向不明以及教育的性质、对象、途径、方法不正确的突出问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迅速摆脱困境,实现深层次的拓深拓展。

  一、”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广义的创新”和”广义的创业”两个概念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概念。

  (一)在广义上来看,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二者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成功的创新也往往在创业过程中产生。正如”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指出的:”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了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有学者指出,”2010 年我国教育部把创业教育名称改为’创新创业教育’,这说明了我们对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双生性认识已形成共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亟待我们去丰富和发展。”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在”创新”的后面加上了”创业”二字,其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在”创业”的前面加上了”创新”二字,其实质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性,是创新型创业、机会型创业、高增长的创业,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这就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既内在包涵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又不与二者简单等同,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其基本价值取向既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也包括创新创业行为方式、创新创业人生哲学的塑造,还包括创新创业型生活方式、创新创业型生涯选择。具体来说,”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东京会议报告中提出的”广义的创业教育”(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狭义的创业教育”)概念相似,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

  (二)”广谱式”有”广义”和”普及”两层含义

  在教育内容方面可以解释为普及性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在教育模式方面可以解释为是相对于面向商学院学生开展的”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也就是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认为创业精神对任何个体都具有重大意义,任何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根基,要将创业教育全面”嵌入”专业教育,实施深层次创业教育;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创业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通识型”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二是结合各个专业的不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造、创新、创业,开展”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三是针对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办创业精英班,进行”专业型”的创业管理教育,提升学生创业实战技能;四是对初创企业者进行”继续教育”,以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帮助创业者渡过企业初创期,开展”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体系,既充分发挥传统商学院”专业性”教育在提升学生创业实战技能等方面积累的优长,也积极推动创业教育项目向商学院之外广泛拓展,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整合构建”专业性”教育与”广谱式”教育”双轨并行、相互助力”的运行机制。

  二、”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大多数,也不忽略极少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高校深入开展”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更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具体推进,整体包括四个层面的体系架构。

  (一)”通识型”创新创业启蒙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定位为”通识型”启蒙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 创业精神”、植入”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工作”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在这里,之所以高度重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是因为”在人们缺乏创业精神准备,因此还不想自己创办企业的情况下,着重向他们讲怎样去创办企业是没有用的”。通过这些启蒙教育,在学生的头脑之中植入强烈的创业愿望,种下对创业心向往之种子,以期这粒种子在将来遇有合适的水分和土壤发芽、开花、结果。” 通识型”启蒙教育主要通过” 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课堂教学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教学内容。要突出强调创设高度贴近企业家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要”厚今薄古”,高度关注现实,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二是”如何教”——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强调探究式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

  参与体验的方式有很多,当前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参与体验平台应当首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这项比赛,每年有上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创业体验,竞赛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认可。此外,可以通过孵化器和科学园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教学试验室,增加大学生衍生企业的数量,并提高企业的生存率;也可以通过支持学生社团或创业俱乐部、开办创业暑假学校、举办创业论坛、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创业实习、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等方式,切实推动”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与相关专业结合的”嵌入型”教育

  面向各学科专业学生开展的、主要定位为”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共同缺点就是与各学科专业教育的疏离。实践和研究多集中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自领域,缺乏系统性研究,缺乏二者之间融合并使之融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之中的有效机制,这就使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和创业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支撑动力。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全面建设”嵌入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嵌入”各学科专业,开发多样化的学科创业课程,从而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捆携式发展”,以此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和”个性化”目标。

  在论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时,很多学者提出”渗透式”、”融入式”的思路,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全面”融入”专业教育,或者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这两种做法在设计时看似会减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难度,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却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因为学科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开设,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课程范式,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融入和渗透创业教育的意识和精神,往往会体现为教学大纲中的指导思想,却不会在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有学者运用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来探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认为二者既不是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也不是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而是对称互利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这也正是本文采用”嵌入式”,而没有采用”渗透式”、”融入式”的主要原因,因为”渗透”和”融入”都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将创业教育纳入其中,这容易使创业教育失去自身的主体地位,成为专业教育的”寄生物”。

  而”嵌入式”则不同,它是突出二者的相互促进和支持,优势互补和交叉渗透,最终目的在于形成新的教育体系。二者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一方面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深化专业教育的改革,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嵌入并不影响现在已有的知识传授,这样就在实际上扩展了创业教育的实施平台和发力空间,使创业教育的”合法性”不断增强,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通过有效的结合,最终产生一个包括一般性创业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课程、体验性创业课程三类创业型课程群,实现对本学科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教育。

  (三)”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

  面向有明确创业愿望、在大学期间就想创业或是下定决心毕业时就创业的学生开展的、主要定位为”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创业实战技能,培养实际创办企业的能力,主要通过开办创业先锋班进行。通过专业性教育,使这些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系统地接受创办和管理中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驾驭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减少无谓的失败,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

  由于”专业型”的创业管理教育是针对少数学生进行的,所以多采取开设”创业先锋班”(Osaka Business Pioneer,OBP)的方式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这方面,国内诸多高校已有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如中央财经大学开办的”创业先锋班”已成为该校落实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创业先锋班”在选拔学员方面措施更为具体和周详,选拔的维度是创新和创业的意愿、协调性、意志品格,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力、反应力(如进攻性、坚韧性、决断性)、团队合作精神(如独立性、控制欲、责任心)等。面对”创业先锋班”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制定创业演习和课程讲授相结合、围绕创办新企业或新事业的过程展开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课程教学中设置互动和实际操作环节;创业教育与周围经济发展相联系,通过鲜活的案例,提高学生对市场的敏感度,力戒眼高手低的通病;改变考核方式,没有死记硬背的考试,侧重平时参与的表现,奖励有创意的言行;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实行”小班教育+双导师制”,争取学校各方力量协助,进行校园创业,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创业。

  (四)”职业型”创新创业”继续教育”

  面向初创企业者开展的、主要定位是”职业型”创新创业”继续教育”,主要目标为以职业化的教育、咨询、培训、服务和力所能及的创业援助帮助创业者渡过企业初创期。以上所论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开展的。实际上,当前中国最为缺少的是针对另外一个群体的”继续教育与援助”,这个群体就是毕业时选择创业的群体。中国有句俗语,叫作”扶上马、送一程”,这是对这个群体进行创业援助的最为形象的描述。那些在毕业时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会面临方方面面的困难,这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最坚实的靠山就是母校。如果说,经过大学的培养,毕业生已经现实地选择创业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开端,这可比作”扶上马”的话,那么,这些毕业生是否会骑马?能够在马背上坐得住、坐得稳,还面临着考验。在这个时候,学校要通过力所能及的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新创企业的毕业生开展援助,为其快速走向正轨提供帮助,以期达到”送一程”的目的。

  对于创业初期的毕业生提供教育、咨询和服务,已经将高校的创业教育领域和范围适当延展到社会,在这个层面,很多问题就不只是高校一家能够独立解决的,需要政策体系、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合力,才能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生提供有效援助。当前,既需要依托科技园和孵化器促进大学生顺利创办创新型企业;也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和创业补助金,减轻生存压力;更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建立传授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精神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成立各级创业培训中心,免费为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战性较强的培训。建设和完善针对这一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高校必须成为协调多方力量的主体,切实负起应负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今后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努力方向。

  三、”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价值

  (一)确立追求实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观念

  ”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从” 两极”到”中介”的转化,确立了追求实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观念。”两极”是指现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狭化”为职业教育;另一个极端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广谱式”概念的提出,可以有效推动”两极”思维向”中介”思维的转变。”中介”是指两个极端的中间地带,强调既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单纯地看作素质教育,不存在”不教创业的创业教育”;也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单纯地看作职业教育,不存在” 只教创业的创业教育”。”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充分借鉴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的方法,形成三维教育结构,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育。在”中介”观的指导下,创新创业教育远非仅是指导大学生设计、创办、经营和管理商业企业或公司,也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它既是当前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充分实现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既是当前强力支撑创新驱动,服务职业变迁、产业升级和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也是关系民族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以”中介”观为理论基础,高校”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在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阶段,在校教育阶段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也有面向各个学科的嵌入教育,还有面向有明确创业意愿群体的专业教育,继续教育阶段既有面向准创业者的教育和培训,也有面向中小企业主的咨询与援助,还有面向岗位创业者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在两个阶段实施”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实现全覆盖,又要体现差异化,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施教。

  (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衔接联动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衔接联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对立关系,认为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创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兴起,昭示着就业教育的衰落。”二是包含关系,认为创业教育包含在就业教育范畴之内。有学者认为,就业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就业或雇佣不仅指被他人雇佣,也包括被自己雇佣,比如创业”。在辨析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时,很多学者在高度肯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贬低了就业教育,这种学术观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不是一两个学者的个别看法。产生这种观点的深层次原因是对近年来就业教育的发展变化缺少全面把握所致。这种发展趋势从教育部2007 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中可见一斑。该文件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独立课程,进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明确地规定了这门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的性质与目标。文件将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相结合,使得就业指导具有全新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定位。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的就业教育的精髓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实践过程中,既注重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又注重个人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塑造,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实现了从传统的”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的转变,从帮学生找工作向教会学生找工作的转变。

  基于以上分析,在”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内,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科学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二者不是对立关系,创业是主动的,就业是被动的;创业是”创造性”的,就业是”适应性”的;创业教育的全面兴起必然昭示着就业教育的衰落,这些命题都缺乏必要的科学根据,不足以作为分析二者关系的基本前提。第二,二者不是包含关系,就业和创业都是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方式,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可以统一为”出路教育”,我们可以把创业作为学生就业的一个具体”出路”,作为学生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选项,但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从现有的就业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给予应有的重视。第三,二者是”衔接联动”关系。对全体学生进行”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并帮助其落实合适的工作岗位,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积蓄力量,以就业为跳板,走一条”经由就业走向创业”的道路。就业可以成为创业的台阶和跳板,创业也可以作为就业的基础和平台,二者天然具有衔接性和联动性,将二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既不科学也不明智。

  (三)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坚实的理论基础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贯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目标,夯实了创新创业教育坚实的理论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和总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主旋律跳动的音符。

  首先,从科学本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重在培养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有学者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新指认”,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认为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诸多相通之处,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创业教育系属素质教育的范畴,二者的共同本质是”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即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从主体特征来看,二是都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二者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和长效性四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此相应,”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指导理念,重在实现”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的基本目标,深度契合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和长效性特征,使之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应付未来世界的挑战。

  再次,从培养目标来看,关注人的发展是二者共同的灵魂、核心和目标。素质教育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作为最高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这样的人”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到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正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强调”开创性”的培养目标,充分彰显”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并围绕如何培养”开创性”这一核心素质,对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选择和归并,或突出重点,或赋予创新创业的内涵,由此重新建构了创新创业素质的结构和系统,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既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以实现”开创性”的培养目标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与素质教育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独立的教育内容体系,这就是为什么二者本质相同、特征相通、目标相合而又要同时存在的必要性。


  • 上一篇:浅谈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探究、实践探索及其对教育督导工作的启
  • 下一篇:浅析教育管理学理论范畴逻辑起点
  •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服务报价| 联系我们| 发表论文| 合作期刊
    代写论文 版权所有 © 2013-2015


      本文关键词:“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17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6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