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
本文关键词: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
创新发展
魏晓文 郝连儒
12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摘 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09-0123-004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形成新的认识,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主要任务,极大提高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为主体、为核心,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教育、引导、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大学生,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伟大事业,高校是教育人的重要场所,坚持育人为本,以满足青年人成长的需求为目标,是我们党在民族振兴的历史新时期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最新诠释和发展,对青年大学生、高等教育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德育为先”就是要确立德育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作用,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高校建设的首要问题。强调德育为先、德育首位,是因为德育是方向,是保障,是影响学生一生一世的大问题。知识仅是
一、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创新理念
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1](P640)“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理念的提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达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就是以大学生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待。
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洞察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人的发展所创造的条件及提出的新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做出系统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如何培养人”的问人。”[2](P35)把“培养什么人”
题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这是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在总结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教训后得出的重要结论,这个结论既继承前人又与时俱进,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贡献。
谋生的手段,而道德品质却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办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否合格,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是否合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高校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动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美育、体育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地位与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是对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创新目标与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以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为根本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和现实要求为出发点,科学地提出并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大命题,从而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目标和任务。
第一,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方向和根本任务。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
三、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创新原则
“三贴近”原则是200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观西柏坡时提出的,是对国家宣传工作提出的一项原则要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
“三贴近”原则成为引力、感染力”。[1](P179)由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指针。
第一,“三贴近”原则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战略原则。贴近实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国情实际、贴近大学实际、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生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鲜活事例与生动形式并深入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和爱护大学生,使之深深扎根于大学生之中。“三贴近”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贴近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前提,贴近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贴近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将三者有机紧密结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高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开拓进取提供强大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青年学生与全体中华儿女一道为实现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宏伟目标团结奋斗;引导大学生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贡献全部力量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尊严、荣誉与利益为最大耻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高校应该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带头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鼓励大学生投入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去。对大学生群体,尤其要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教育。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应该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促使大学生既增长知识又身心健康,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3](P28-29)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而全面地构建起了既有核心又有重点,既有基础又有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这既是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继承和丰富发展,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备、充实和科学。
合,才能将“三贴近”原则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二,“三贴近”原则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坚持“三贴近”原则有利于找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保持与时俱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活力;有利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创新,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理论勇气和洞察力,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为一体,既反映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四、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创新内容
2005年,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结合新阶段大学生的身心实际、健康成长的素质要求以及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1](P649)
第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校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五、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创新方法
会、思想政治教育与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和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情感,提高道德境界,充实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才干。
第四,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不仅本身要加强力度、改进方法,还要充分发挥高校管理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通过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寻求行之有效的载体。
第五,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最敏感群体,头脑灵活,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敏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确定合适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紧紧抓住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实际出发,探索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成长的规律,确定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6.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形势与
任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探索,提出“五个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回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人的问题,对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心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意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特别要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压力、家庭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等问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心声,通过心里疏通引导、说服教育的方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满腔热忱地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要切实把党中央制定的助学贷款和促进就业创业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提高党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和热情,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在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中的有力作用,还要高度重视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各类人员的育人作用,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力争形成全面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要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探索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社
责任编辑:任 蕾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经管营销、工程科技、高中教育、行业论文、计划方案、自然科学、表格模板以及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_魏晓文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2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