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浙江新教育培育乡村道德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代浙江新教育培育乡村道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末以降,中华民族频遭外侮,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乡村社会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兴学校,育人才,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举措。乡村新教育在发展之初就肩负着改善乡村面貌,推动乡村社会转型的重要使命。对新教育培育乡村社会道德之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发展与乡村社会变革的有机联系。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近代浙江乡村新教育发展的概况。近代浙江乡村新式学校初兴于甲午战争之后,科举制废除后迎来了第一次办学高潮;民国初期,虽然战乱频繁,但总体而言,浙江乡村教育是向前发展的,乡村新教育处于起步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由于政局稳定,加之乡村建设等运动的影响,浙江乡村教育在抗战前的十年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抗战爆发后,浙江教育虽整体遭遇挫折,但不少学校仍弦歌不辍,坚持在敌后办学,使得浙西乡村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论文第二部分,以“庙产兴学”为背景,阐述了乡村学校通过将庵观庙宇、宗族祠堂改建校舍,征用庙产和族产作为办学经费的办学过程,以及由此对乡民传统信仰和迷信思想的冲击,引发了传统神权的衰落。在“破旧”的同时,乡村学校也积极向乡民传播新式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和民众的独立人格,培育其公民精神,积极推动乡村社会的自治。论文第三部分,考察了新教育对突破传统习俗和培育乡民健康生活方式所起的作用。学校通过新式教材给乡村输入现代社会的文明礼俗和行为规范,知识分子对新式文明婚礼的提倡引起乡村传统婚礼的变革;乡村社会女子教育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乡村女性的独立,改变了乡村社会传统落后的女性观念;乡村学校文体课程的设置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引导和培育了乡民健康的生活和休闲方式。论文第四部分,主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论述了乡村学校在民族危难之时,对乡民国家观念的培育以及抗战信心的鼓舞。抗战爆发后,浙江的大中小学西迁至偏远乡村和山区办学,学校师生通过改编教材、举行文艺活动以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激发学生为民族独立而努力学习的热情和斗志;同时,学校师生积极向民众传播抗日救国的观念,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动员到大批青壮年走上前线支援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论文第五部分,对近代新教育培育乡村道德之状况作了总结和反思。新教育对乡村社会新道德的培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是难以掩盖其在乡村社会面临困境的现实状况。乡村学校要顺利发挥其培育乡民道德、建构乡村社会新的道德体系的作用,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社会落后的面貌。只有乡民的生活质量切实得到提高,道德培育才具有成效。
【关键词】:浙江 新教育 培育 乡村道德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3
- (一) 研究缘起11-12
- (二) 研究意义12-13
- 1. 理论价值12-13
- 2. 现实意义13
- (三) 文献综述13-19
- 1. 20世纪早期关于乡村教育的研究13-14
- 2. 海外相关学术研究14-15
-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乡村教育研究15-18
- 4. 文献评述18-19
- (四) 概念界定19-21
- 1. 新教育19-20
- 2. 乡村20
- 3. 乡村学校20
- 4. 新道德20
- 5. 乡村道德20-21
- (五) 主要研究内容21
- (六) 研究方法21-23
- 1. 文献法21
- 2. 个案法21-23
- 一、近代浙江乡村新教育发展概况23-32
- (一) 清末浙江乡村新教育的建立与发展23-26
- 1. 甲午战后新学堂的初兴24
- 2. 废除科举后的兴学热潮24-26
- (二) 民国时期浙江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改造与推进26-30
- 1. 北洋政府时期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起步26-28
- 2. “黄金十年”浙江乡村教育进一步发展28-30
- (三) 抗战期间浙江乡村教育弦歌不辍30-32
- 二、迷信思想的淡化与绅权衰落32-51
- (一) 庙产兴学32-41
- 1. 祠堂、庙宇改建校舍33-39
- 2. 征用族产、庙产为办学经费39-41
- (二) 迷信思想的淡化与科学观念的启蒙41-43
- (三) 绅权衰落与乡民公民人格的培育43-49
- 1. 绅权衰落43-46
- 2. 乡民公民人格的培育46-47
- 3. 乡村治理现代化47-49
- (四) 本章小结49-51
- 三、传统习俗的嬗变与健康生活的培育51-79
- (一) 乡村礼俗的嬗变51-58
- 1. 日常礼俗的引入51-56
- 2. 文明婚礼的倡导56-58
- (二) 乡村女性解放58-65
- 1. 身体解放与女权兴起58-60
- 2. 女子入学与女性独立60-62
- 3. 男女同校与男女平权62-65
- (三) 乡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65-77
- 1. 乡村学校体育课程与乡民体育精神的培育65-70
- 2. 乡村学校艺术课程设置与文娱活动的开展70-75
- 3. 乡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75-77
- (四) 本章小结77-79
- 四、抗日救亡的开展与国家观念的培育79-93
- (一) 乡村学校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79-90
- 1. 教学、教材内容的调整80-81
- 2. 抗战主题周会的开展81-82
- 3. 文艺活动的宣传82-86
- 4. 体育锻炼的加强86-90
- (二) 抗战活动对乡民国家观念的培育90-93
- 五、新教育培育乡村道德之检讨93-100
- (一) 新教育对乡村道德的培育93-95
- (二) 新教育在乡村面临困境的反思95-96
- (三) 关于新教育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再思考——潘店的启示96-100
- 参考文献100-105
- 附录:民国浙江县志乡村学校统计105-11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7-118
- 致谢118-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毓;;创新教育: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11期
2 吕海燕;创新教育与教师的“第二创作”[J];中国培训;2000年06期
3 彭土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J];职教论坛;2000年04期
4 张男星;创新教育拒绝培养“占有型”的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5 周润智;创新教育对解构教育的启迪[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6 刘惊铎;创新教育:核心是道德观的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7 李春;创新教育在政治课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年02期
8 刘金华,陈金赞;创新教育与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05期
9 侯宗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J];山东电大学报;2000年01期
10 蔡守龙;创新教育:有必要这样提吗?[J];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荣庆;;创新教育概说[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张芸;;浅谈医疗创新教育应把握的几个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肖惠贤;;创新教育贵在创新理念[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4 王林军;;创新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周淑华;;创新教育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6 王志宏;;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定一;;创新教育与学校管理[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年
8 高晓萍;;创新教育在高师政治课教改中的研究与实践[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夏江;;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邵海倩;;新课程继续呼唤新教育者[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大学教授 浦家齐;创新教育无需复杂设计[N];解放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刘可;40余家民营企业播种3D创新教育[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3 民进中央副主席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N];团结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李锦;苏州新家访 新教育[N];光明日报;2012年
5 ;以科学的发展观呼唤新教育[N];学习时报;2005年
6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创新教育不是奢侈品[N];经理日报;2009年
7 全国政协常委 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柿},,新教育的颜色[N];光明日报;2013年
8 何慧 本报记者 张渝;武侯区成功举办2013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N];成都日报;2013年
9 专题策划 陈兵 孙伟;成都市武侯区成功举办2013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N];人民政协报;2013年
10 李静;创新教育要结合现实贴近市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明海;继承与创新[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猛猛;从新教育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新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路世鹏;近代浙江新教育培育乡村道德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3 汪楚雄;“新教育运动”述论(1912-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吕玮;新教育运动中普通美术教育的变革[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蔡旭群;创新教育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辉;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郑宗勋;中韩两国近现代学制形成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近代浙江新教育培育乡村道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0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50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