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中职生依恋、自尊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3-16 00:03

  本文关键词:中职生依恋、自尊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家庭作为人生长与发展的第一环境,在个体的气质、性格、应对方式、认知风格、自尊及社会性行为等等多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在家庭中,对个体发展影响最大的非父母莫属。据国内外关于依恋研究的关文献分析可知,亲子依恋(包括母亲依恋与父亲依恋)可以显著预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情绪情感的表达、亲社会性行为与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性格的形成及与他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态度等等。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生理快速发展与心理上自我意识的迅速觉醒,出现了要求摆脱父母束缚、寻求自己独立发展的强烈愿望与想法,但却由于自己生理与心理的不成熟,仍然需要与父母维持一种亲密关系特殊的自我矛盾阶段。在这个特殊阶段,随着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依恋的亲密对象会逐渐由父母变成同伴——即由父母依恋转向同伴依恋。本研究把研究对象选择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中职生,试图通过探讨中职生的依恋情况,以及中职生依恋对其自尊和问题行为的影响作用,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依恋对中职生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问题,为建立较为完善的依恋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青少年与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自尊量表(SES)、青少年问题行为自评量表,对烟台市三所职业中专的学生进行调查,以期探讨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及自尊与中职生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中职生问题行为影响的差异。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中职生依恋、自尊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问题行为较少。(2)中职生依恋质量较高。总的来说,同伴依恋水平高于父母依恋水平。父母与同伴两种依恋之间显著正相关。(3)父母依恋在性别变量上差异不明显,而在同伴依恋上性别差异显著,且女生显著高男生;在年级变量上,父母依恋水平变化不明显,发展趋势较平缓。(4)父母和同伴两种依恋对自尊的预测程度不一样,母亲依恋对自尊的预测能力最强,其次是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对自尊的预测力最差。(5)父母、同伴依恋对中职生问题行为的不同方面的预测力不同。而且中职生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得以实现的。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中职生与父母及同伴的两种依恋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也非独立关系,而是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且不能替代,二者同时交互作用,进而对中职生的成长与成材产生一种合力,而自尊这一因素则是促进这些影响的中介因素之一。本研究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不良行为的矫正、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发展性辅导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最后对依恋问题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中职生 依恋 自尊 问题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引言13-24
  • 1.1 选题背景13-14
  • 1.2 文献综述14-24
  • 1.2.1 依恋的相关研究14-18
  • 1.2.1.1 依恋的提出及特点14-16
  • 1.2.1.2 依恋系统16-18
  • 1.2.2 自尊的相关研究18-20
  • 1.2.2.1 自尊的定义18-19
  • 1.2.2.2 自尊的影响因素研究19-20
  • 1.2.3 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20-24
  • 1.2.3.1 问题行为的定义20-21
  • 1.2.3.2 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21-24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24-28
  • 2.1 研究内容24-25
  • 2.1.1 研究目的24
  • 2.1.2 研究假设24-25
  • 2.2 研究意义25
  • 2.2.1 理论意义25
  • 2.2.2 实践意义25
  • 2.3 研究方法25-28
  • 2.3.1 研究对象25-26
  • 2.3.2 研究工具26-27
  • 2.3.2.1 一般情况调查表26
  • 2.3.2.2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26
  • 2.3.2.3 青少年自尊量表(SES)26
  • 2.3.2.4 青少年问题行为问卷26-27
  • 2.3.3 研究程序27
  • 2.3.4 数据管理与统计方法27-28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28-42
  • 3.1 研究样本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描述性分析28
  • 3.2 依恋、自尊与问题行为在年级与性别上的差异比较28-35
  • 3.2.1 母亲依恋得分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29-30
  • 3.2.2 父亲依恋得分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30-31
  • 3.2.3 同伴依恋得分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31-32
  • 3.2.4 自尊得分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32-33
  • 3.2.5 问题行为得分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33-35
  • 3.3 依恋、自尊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35-37
  • 3.3.1 父母、同伴依恋的相关分析35
  • 3.3.2 中职生依恋与自尊的相关分析35-36
  • 3.3.3 自尊与问题行为相关分析36-37
  • 3.3.4 依恋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37
  • 3.4 自尊在依恋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37-41
  • 3.4.1 依恋、自尊与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38-39
  • 3.4.1.1 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38
  • 3.4.1.2 依恋对自尊的回归分析38
  • 3.4.1.3 依恋、自尊对问题行为的的回归分析38-39
  • 3.4.2 依恋、自尊对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39-41
  • 3.4.2.1 母亲依恋、自尊对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39
  • 3.4.2.2 父亲依恋、自尊对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39-40
  • 3.4.2.3 同伴依恋、自尊对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40-41
  • 3.5 小结41-42
  • 第4章 讨论42-47
  • 4.1 人口学特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42-43
  • 4.2 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43-44
  • 4.3 依恋对自尊的影响44-45
  • 4.4 自尊在依恋与问题行为中的中介效应45-47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47-53
  • 5.1 结论47-48
  • 5.2 启示48-50
  • 5.2.1 对临床心理学的启示48
  • 5.2.2 对心理咨询的启示48-49
  • 5.2.3 对亲子教育的启示49-50
  • 5.2.4 对中职学校的启示50
  • 5.3 不足和改进50-53
  • 5.3.1 从研究方法上看50-51
  • 5.3.2 从研究内容上看51-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7
  • 作者简历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琴美;徐慧颖;王婷;;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学生-家长-教师三视角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2 张光珍;梁宗保;陈会昌;张萍;;2~11岁儿童问题行为的稳定性与变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3 魏玲;陈岱炜;;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干预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伍佳玲;苏虹;何莉;赵科O;常微微;徐志伟;陈明春;孙业桓;;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6期

5 岳永华;张光珍;陈会昌;梁宗保;陈欣银;;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6 陈家胜;陈红香;;儿童问题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陈淑梅;崔美兰;张青;;儿童问题行为论述[J];才智;2011年22期

8 刘俊升;赵燕;;童年中期受欺负与问题行为之关系:一项两年纵向研究[J];心理科学;2013年03期

9 孙煜明;试谈儿童的问题行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10 左其沛;略论过失型问题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富才;;大学生的问题行为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品格研究协作组;;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品格形成[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张莹莹;张文娟;张文新;;儿童中期外化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同伴地位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康艳芬;;被收养儿童问题行为在园干预的个案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但菲;王红艳;;幼儿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矫治—心理学视野下的剖析[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新生;;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剖析及转化对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魏玲;连榕;;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与应对方式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纪林芹;张文新;;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模式、轨迹与稳定性[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高雯;陈会昌;;父母分歧对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喻承甫;张卫;;累积情境风险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周兆钧 记者 余传诗;我国首次公布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N];光明日报;2004年

2 胡德荣;学龄前儿童有十大问题行为[N];健康报;2004年

3 高航 冯立中;合肥列出幼儿十大问题行为[N];健康报;2004年

4 莫源秋;问题行为与心理需要[N];家庭医生报;2003年

5 王绍敏;尽早矫治孩子问题行为[N];保健时报;2004年

6 刘霞;防治问题行为始于家庭治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晓;儿童问题行为谁制造?[N];苏州日报;2005年

8 上海新华医院 教授 金星明;学龄前儿童有十大问题行为[N];家庭医生报;2004年

9 记者 王佳欣;《大众医学》首次公布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上海新华医院 教授 金星明;解读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N];家庭医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晓琴;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洁;婴儿生气情绪及其对行为发展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9年

4 邢晓沛;父母体罚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与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珠;菲律宾华语教师对华校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魏玲;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蕾;小学阶段外化问题行为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孙梦澜;幼儿学习活动中教师问题行为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5年

5 向禹;美国公立中学中文课堂外向型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杨慧;问题行为青少年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效应[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妮妮;中学生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及其受家庭因素影响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周梅君;基于案例的汉语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策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9 徐芳;教育爱:教师如何面对小学生成长中的“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宋丹;3岁幼儿三种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职生依恋、自尊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51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1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