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生命化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5:46
   在当代中国,关怀生命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之一,德育中的生命关怀是达成教育中生命关怀的核心。本文试图按照“现实的观照—理念的阐释—实践的探索”这样的思路,尝试构建一种充满生命关怀的新型的德育实践形态。 人是自然界中特有的双重生命的存在——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这决定了德育为人所需要,为人所独有。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融合,德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逻辑,为了生命的生长和完善,这是生命化德育的基本要义。我们的德育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人,从关注局部的人到关注完整的生命,再到 德育改革中生命意识的凸现,不断追寻着,实现着对生命的回归。然而现实中的德育更多的是教育者的德育,更多的是强制和灌输,缺少对学生生命幸福的关怀;缺少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照。 德育环境单一、封闭、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的这种现状,根源就在于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因此,一种融入新的德育理念,关注个体生命存在、体现人本化的道德建构必将成为德育的走向。这种德育,我们称之为生命化德育,它应以促成生命自由、完整、独特的发展,尊重生命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为价值追求,它将彻底变革传统的德育,从教师的外烁到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从道德知识接受到体验道德情感,从书本走向生活,还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让德育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为此,本人在德育过程中的目标设计、师生关系、生命体验、德育生活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本人坚信:随着生命化德育的日益凸现和以人为本理念的逐步深入,生命化德育必然会走向实践形态。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非生命化德育的现实扫描
    (一) 学校德育目标高大全,缺少对个体幸福的关注
    (二) 教师素质欠缺,缺乏对生命存在及生命感受的关注
    (三) 德育主体错位,缺少对学生道德生命需要的探索
    (四) 德育空间封闭,德育方式单一
    (五) 德育环境虚假,学生思想空虚,表里不一
    (六) 德育评价扭曲,缺少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注
二、德育现实的哲学反思
    (一) “教育”意义的危机
    (二) 教育中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漠视
    (三) 教育中“理性”的缺乏
    (四) 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
三、生命化德育的哲学思考
    (一) 存在的绝对性是生命化德育的哲学依据
    (二) 人存在的意向性是主体性德育的哲学依据
四、生命化德育的理论构建
    (一) 生命化德育的含义
    (二) 生命化德育的本质特征
        1、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生命化德育的终极目标
        2、丰富个体生命体验——生命化德育的学习机制
        3、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生命化德育的前提
        4、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生命化德育的动力
五、生命化德育的实施策略
    (一)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二) 重塑师德,培育真诚的教育爱
    (三) 科学设计德育内容
    (四) 以生命体验为基础,变革道德学习方式
    (五) 植根于生活,加强实践性
    (六)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富秀华;浅谈数学问题"生活化"[J];黑河教育;2003年05期

2 陈新森;变调的生活化[J];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02期

3 王雄英 ,陈俊;学习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安徽版英语BookⅡ Unit 5 Lesson 2说课[J];小学教学设计;2004年03期

4 苏秋华;;思品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年Z1期

5 黄禧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向度[J];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6 郦湘秋;;浅谈数学教学中“生活化”与“数学味”的结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08期

7 李芸;;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6期

8 房娟;;探索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J];科学大众;2008年09期

9 陈绍山;;如何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09年12期

10 韩树霞;;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硅谷;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彩萍;;叩开另一扇绿色之窗——语文课堂外的“和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朱步忠;袁风玲;;回归生活的农村一般中学作文教学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卢荣生;;初中化学教育要大众化、生活化、现代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黄凤联;谷秀容;;语文教学向生活化发展——浅谈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方芳;;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钱小瑛;;数学化与生活化和谐统一 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7 钱燕;;回归数学课堂的生命本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8 邱海锋;;生活化:大学生德育的新路向[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9 张绍庭;;走进课堂,迈向生活——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秦伟;;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误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盛忠谊;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N];中国包装报;2000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张莹;应个性化生活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史益华 张跃霞;让音乐课堂生活化[N];音乐周报;2004年

4 宝塔区实验小学 姚丽敏;如何让数学知识生活化[N];延安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龚丹韵;常态化、生活化:上海慈善文化的新风向[N];解放日报;2009年

6 上海市优秀保险代理人 赵鸿祥(中国人寿);寿险营销要生活化[N];上海金融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茅卫东;王香兰和她的生活化作文[N];中国教师报;2009年

8 李新收;如何让学习工作化生活化[N];解放军报;2010年

9 窦文浩;健康人锻炼生活化[N];财经时报;2002年

10 李北陵;哲学必须生活化才有生命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王智慧;人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林;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4 彭建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7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傅振磊;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秀杰;生命化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卢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朱婷;普通美术教育生活化之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4 赵永杰;高中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邓伽;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活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晓红;语文教学改革的生活化理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菲;试论语文教学的人本化、生活化与交际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廖寿传;农村地区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晴;德育生活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1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31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a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