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20:17
   近年来,教育理论数量不断增多,给研究人员和实践群体选择、利用教育理论带来了困难。在教育理论数量繁荣的背后,隐藏的是教育理论缺乏生命力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从生命力视野入手,综合借鉴生命科学、生命哲学和知识社会学的有关原理对生命力概念、教育理论的生命力、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进行了界定。在分析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特性基础上,提出了判断教育理论生命力的标准,并以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予以佐证。借鉴生物学上的生长素概念,阐释了教育理论“生长素”的内涵和功能,并对其孕育所需主客观条件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其孕育的内在机制和可能的运思方式。根据生命科学原理,提出了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孕育-始创-生成-生长”的创生机理,并对“创生机理”进行了界定。 在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始创机理研究中,首先研究了影响其始创的因素。在明确影响教育理论始创的主要因素及其结构关系基础上,阐明了个体始创教育理论的驱动力。其次,对始创方式进行探究。在明确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始创方式特征基础上,对因地制宜和学科杂交两种基本的始创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研究者创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探索出了有效的研究方式。最后,阐明了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始创的展开程序。一是以孕育的教育理论生长素为基础,提炼出演绎整个理论体系起点的基本概念。二是研究者将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精神,融入始创教育理论体系框架之中,按照逻辑规范和精神生命活动规律予以展开。三是从层级结构完善的角度,对整个理论体系建构进行反思与修补。这部份对个体始创教育理论的运思和逻辑结构的形成、文本框架的建造过程进行研究,突出了基本概念的逻辑起点和精神统帅作用,论述了从基本概念到核心原理、衍生下位系列理论的建构机理,将教育理论中蕴含主体精神生命的绵延流动和理性精神力量的作用展示了出来。 “生成”与“生长”机理虽然分两章进行研究,但实际上是对同一问题从两个不同侧重方面展开。在“生成”一章中,侧重点是教育理论从始创走向实践生成过程中,始创教育理论的概念、原理等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同时又不断地丰富其内涵,生成新的教育原理、下位理论等,突出的是始创教育理论在实践建构生成中的质变机理。这一阶段的教育理论,就像处于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精神实质的增长是其关键特征。从社会实践建构的观点看,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产生质变的根源在于各实践群体对始创教育理论的合力建构作用,因此这一章主要对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生成性、生成的内外机理及其特殊的生成方式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了始创教育理论在实践生成中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机制和原理。而“生长”机理一章的研究,立足点则是理论本身的自我生长,类似走向成熟发展期的青壮年,是在既有教育理论精神性质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其理论层次的增多或范畴拓展的机理进行研究。旨在强调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如何利用外界因素,从数量上发展和不断完善自我的量变生长机理。这一章的研究,主要突出了不同层次教育理论的生长逻辑,并结合现实中教育理论内部的剧烈竞争和时代条件差异,分析了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在竞争中的生长机理,探析了其在不同时代的生长方式。 最后,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于各研究主体群的生态环境,来研究不同层次研究者创生教育经验理论、教育中层理论、教育基础理论的实践机理。旨在形成各层次研究主体相互衔接,而又特色鲜明、连成一体的实践研究机制。同时,也是针对中国教育研究中,各层次研究人员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设想。这是将前述研究结论,用来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教育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所作的一种研究尝试和努力。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G4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论题说明
        (一) 研究缘起
        (二) 论题说明
    二、研究综述与主要观点
        (一) 教育理论内涵和特征研究
        (二) 教育理论生命力研究反思
        (三) 教育理论生成性研究得失
        (四) 相关理论创生机理研究借鉴
        (五) 本研究力求表达的主要观点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 研究的实践价值
        (三) 主要研究方法
    四、可能创新与努力空间
        (一) 可能创新空间
        (二) 努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富有生命力"与"创生机理"解读
    一、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内涵
        (一) 教育理论生命力内涵探究
        (二) 教育理论生命力结构样态
        (三) 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界定
    二、教育理论富有生命力的判断标准
        (一) 判断生命力大小的外在标准
        (二) 判断生命力强弱的内在标准
        (三) 判断富有生命力的综合标准
    三、"生长素"概念及其孕育原理分析
        (一) 教育理论生长素内涵解析
        (二) 孕育生长素的主客观条件
        (三) 教育理论生长素孕育原理
    四、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创生机理
        (一) "创生"词源释义
        (二) 生命视野中的创生机理
        (三) 本研究的创生机理解读
第二章 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始创机理
    一、影响始创的因素
        (一) 影响主体始创的主要因素
        (二) 各主要因素间的结构关系
        (三) 创建理论体系的驱动力
    二、始创方式探究
        (一) 始创方式的特征
        (二) 因地制宜的始创方式
        (三) 学科杂交的始创方式
    三、始创程序的展开
        (一) "生长基点"的始创
        (二) 理论枝干搭建
        (三) 层面结构的完善
第三章 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生成机理
    一、社会实践建构生成性
        (一) "实践生成性"认可度调查
        (二) 实践建构生成学理分析
        (三) 实践建构生成机制解析
    二、外在生成机理
        (一) 文化背景在生成中的作用
        (二) 权和利在生成中的驱动力
        (三) 特定时空外因的综合影响
    三、内在生成机理
        (一) 横向生成性
        (二) 纵向生成性
    四、特殊生成方式
        (一) 微观的立体生成方式
        (二) 中观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三) 宏观"建构-反映"方式
第四章 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生长机理
    一、不同层次理论的生长逻辑
        (一) 教育经验理论的外化生长
        (二) 教育中层理论的双向生长
        (三) 教育基础理论的逐级发展
    二、竞争环境中的生长机理
        (一) 多途径扩大生存空间
        (二) 从狭缝中创造生长空间
        (三) 具体生境中的现实生长
    三、不同时期的生长方式
        (一) 社会稳定发展中的渐进生长
        (二) 社会转型期的跨越式生长
        (三) 历史周期中的螺旋式生长
第五章 创生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实践
    一、中小学教师创生教育经验理论流程
        (一) 从实践问题中创生新概念
        (二) 经验与理论结合生成操作规程
        (三) 教育经验理论的外化机理
    二、地方教研员创生教育中层理论对策
        (一) 创生地方性教育中层理论的策略
        (二) 建构阶段性教育中层理论的要素
    三、理论研究者创新理论内核的着力点
        (一) 选准切入点明确创新层次和范畴
        (二) 创新精神内核奠定理论演绎起点
    四、融会贯通创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
        (一) 贯通研究需要的内在精神
        (二) 定位贯通研究突破口和支撑点
        (三) 贯通研究组织形式与实践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金洲;;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王柔刚;校本课题研究及案例设计[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05期

3 沈卫华;;教师职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模式的反思[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冉乃彦;;关注教育理论和实践联系的中间环节[J];现代教育论丛;2007年10期

5 于忠海;;主体论视阈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3期

6 岳欣云;董宏建;;“研究性变革实践”: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教书育人;2011年22期

7 伍红林;;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新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郭红霞;;论教育工程师及其职能[J];教育探索;2010年11期

9 朱光明;;理解教育实践的地位——来自阿伦特“行动”思想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12期

10 张浩;;浅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黄安琪;;“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探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张延昭;;教育史研究中的“教育缺失”现象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周小李;;新中国教育方针之“血脉”与“灵魂”溯源[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宏;;师者五思[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曹青阳;;毛泽东同志教育实践的若干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任钟印;;略论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几个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杨寅平;薛晓明;;略论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及其指导意义[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9 曲铁华;;论成仿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刘传德;许华;;关于西方教育思想流派几个问题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烟台市教科院 管锡基;农民没有文化?教师缺乏理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陈香;教辅退烧,教育理论图书升温?[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何小忠;在黄土地上刷新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李yN 贾雪梅;克服对教育理论的庸俗化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褚远辉;教育科研别“替外国人拉洋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陈峰 臧石田;教师“点菜” 专家“下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所广一;教育科学出版社:擎起教育理论出版大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本版采写 白岚;换一种视角看教育[N];信息时报;2003年

9 刘旭东;教育学:问题与出路[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晨云;多用大众语言[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森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姚玉香;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武云斐;合作 共生 共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庆昌;论教育思维[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小波;论教师的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小忠;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的尝试性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丽霞;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原永新;教育理论的学派归宿[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静;布迪厄实践逻辑视阈下的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大学;2009年

6 杨春英;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理性转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赵兴明;应用型教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出路[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莉;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美霞;对教育实践进行规范的理性思考[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1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31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