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科学知识转型视野中的科学教育变革

发布时间:2020-09-30 21:47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依赖于国民的科学素养,而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学校中的科学教育。 科学知识是科学教育的逻辑基础。虽然我国的科学教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传授科学知识上,但传授什么样的科学知识和怎样传授科学知识却依然值得反思。不同的科学知识观影响科学教育观。因此,准确地把握科学知识的性质对科学教育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本文回顾了经典科学知识观时代到后现代科学观时代人们对科学知识性质的不同认识。经典科学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实证性"、"中立性"、"累计性增长"等性质;而后现代科学知识观则认为科学知识呈现的是"建构性"、"情境性"、"相对性"、"价值关涉性"、"非理性生成方法"、"批判性增长方式"、"文化性"等特性。 结合我国科学教育的传统和现状,笔者认为,长久以来由于受经典科学观的影响,对科学知识性质的认识过于狭隘和落后,使得我国科学教育出现了一些危机和弊病:重科学轻人文、重社会价值轻个人发展、分科导致各学科之间的分裂、非科学的科学教育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的缺失等。它制约国人科学素养的整体提升和国家未来科技水平。 笔者以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如下对策:转换科学教育观念,以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为理论基础重新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的性质。通过建立多元化科学文化观、注重个人科学探索的需求、加大综合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建构科学的科学教育观、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达到我国科技水平的持续飞跃发展。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4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2.1 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转型
        2.1.1 科学知识
        2.1.2 科学知识转型
    2.2 科学教育含义辨析
        2.2.1 科学教育内涵
        2.2.2 科学教育目标
        2.2.3 科学教育外延
    2.3 关于科学教育逻辑基础的探讨
第3章 科学知识的性质:经典科学观与后现代科学观的争论
    3.1 经典科学观的科学知识性质
        3.1.1 客观性
        3.1.2 普遍性
        3.1.3 实证性
        3.1.4 中立性
        3.1.5 累计性增长方式
    3.2 后现代科学观的科学知识性质
        3.2.1 建构性
        3.2.2 情境性
        3.2.3 相对性
        3.2.4 价值关涉性
        3.2.5 非理性生成方法
        3.2.6 批判性增长方式
        3.2.7 文化性
第4章 经典科学知识观:我国科学教育的逻辑基础及后果
    4.1 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文化观
    4.2 强调社会本位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4.3 以分科为主的科学教育课程
    4.4 非科学的科学教育方法
    4.5 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
第5章 后现代科学知识观:我国科学教育变革的逻辑选择
    5.1 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
    5.2 适当开设综合科学教育课程
    5.3 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知识的能力
    5.4 建构“科学批判与实证”的科学教学模式
    5.5 注重“批判与怀疑”科学精神的培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菲菲;知识转型视野中的中小学教师科研[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1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31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