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学科领域的团队科研合作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11:55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国家对科研领域的重视,使得越来越复杂化的科学难题层出不穷,以科研合作的形式集体攻关科研难题成为主流趋势。文章以教育学领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教育学领域的论文成果进行数据统计,从机构与作者两个维度探讨近年来教育学领域科研合作情况并进行相应的结果分析,总结当前教育学领域在合作对象的选择、合作积极性的激发、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教育学领域的科研合作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意见,以促进教育学基础研究的良性发展。
【部分图文】:

统计图,科研合作,统计图,机构


本研究的落脚点在于探索教育学科领域中的科研合作情况,通过考察合著论文幕后的机构参与情况,来了解教育学科领域的科研互动情况。对此主要是根据论文作者所属的不同单位、团体等不同性质的机构来分析科研合作情况。根据统计,在本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机构包括高校及高校下设科研院所,除此之外,还涉及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等,其中,经过统计发现,教育学科领域的论文主要产自高校,而高校不同院系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12],因而,若作者来自同一高校的不同院系或下设单位,在本研究中则视为两个不同机构间的合作。并主要以如下三种模式开展合作:包括高校及下设研究所内部的科研合作;不同高校间的科研合作;高校与其他性质单位的科研合作。其中,“高校与其他性质单位的科研合作”包括高校与中小学、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的科研合作。1.以单一机构内部合作为主,科研环境相对封闭

网络图,科研机构,网络图,高校


根据统计结果,有相当部分的高校加深了与其他学术机构的科研合作,不同高校间、不同的研究所间都存在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如师范类与非师范类高校的合作,更是为教育学的跨领域、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为教育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根据统计结果还发现,每篇合著论文的合作高校均不相同,较为分散,合作频次较多、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高校或下设研究所较为少见,多数是暂时性短期合作,说明在教育学领域内高校进行团队科研合作的相关机制尚不健全,进而导致不同高校或下设研究所间达成长期稳定科研合作关系的效果不明显。3.不同性质的机构开始投身于教育学研究,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

统计图,职称,论文,统计图


师生关系相比于其他的科研合作关系是较为稳固的,学生是教师最可靠的科研合作伙伴,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在教授(副教授)的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博士研究生与教授,二者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最小单位的、基本的科研团队,并且双方在研究方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于彼此的研究思想、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等有较高的认同;同时,“师生党”组合之间不存在职称晋升或其他各种利益上的竞争关系[14],所以在职称组合上,师生团队成为最普遍的科研合作形式有其合理性。当然,相比之下,博士研究生与教授合著发文量多于副教授,这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多为教授有一定关系。表4 2013-2017年《教育研究》中师生合著论文情况 团队组合形式 论文数量(篇) 比例 教授&博士 204 74% 副教授&博士 12 4% 教授&硕士 45 17% 副教授&硕士 13 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治;陈丽玉;王思卉;;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程度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5年05期

2 王君华;李霞;易成刚;;创新型科研团队知识合作博弈模型构建与仿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3 余新丽;;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01期

4 吕洪波;;谈学校教育科研中合作研究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11期

5 闫俊周;;科研团队合作网络特征分析及比较——以中德两个大学科研团队为例[J];技术经济;2012年09期

6 王春雷;;基于职称晋升竞争视角的科研合作研究[J];当代经济;2011年07期

7 庞弘燊;方曙;杨波;付鑫金;;科研团队合作紧密度的分析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04期

8 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大学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矛盾及应对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颖;中国文献计量学实用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情报;2005年04期

10 李应春,何奇;论教育科研的区域性合作[J];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宗瑞;周海炜;赵又霖;;国际河流跨境洪灾防治的合作特征及演进趋势——基于防洪合作协议的内容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12期

2 冯新玮;孙柳;王艳玲;;标准化病人应用于我国护理教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5年11期

3 蒋四华;黄群俊;;地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长江大学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11期

4 任妮;周建农;;合著网络加权模式下科研团队的发现与评价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年09期

5 王海平;董伟;王杰;;协同创新视角下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状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6 王庆芳;杜德瑞;;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来自2012至2014年度1126篇论文的分析报告[J];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03期

7 韩婧;;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现状及趋势分析——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例[J];生命的化学;2015年03期

8 刘小鹏;魏朋;;跨学科学术交流对科研合作及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初探——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讲座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9 许治;陈丽玉;王思卉;;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程度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5年05期

10 李文丽;段志光;于琦;章娟;张瑜;;我国生物医学院士SCI论文合作关系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元;姬志恒;;跨学科创新团队知识异质性与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年03期

2 耿紫珍;刘新梅;沈力;;合作目标促进科研团队创造力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2年08期

3 李侠;;中国科研中的合作困境问题[J];科技导报;2012年13期

4 白晨;彭洁;;学术团队内在价值意义共享水平与知识创新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J];技术经济;2012年03期

5 晋琳琳;李德煌;;科研团队学科背景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知识交流共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1期

6 蔡翔;史烽;;高校科研团队冲突、行为整合与绩效的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12期

7 张鹏程;彭菡;;科研合作网络特征与团队知识创造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7期

8 张宝生;王晓红;陈浩;;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合作效率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7期

9 庞弘燊;方曙;杨波;付鑫金;;科研团队合作紧密度的分析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04期

10 汤超颖;朱月利;商继美;;变革型领导、团队文化与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小雲;熊秋惠;;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能力发展及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01期

2 林中啸;对当前教育学领域里几种提法的商榷[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年02期

3 魏顺平;路秋丽;王冰洁;;中国教育学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4 瞿静;;论学习力理念从管理学向教育学领域的迁移[J];教育与职业;2008年03期

5 陈荟;吴炎;;教育学变革的动因及走向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年03期

6 侯怀银;;中国教育学领域的“接着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34期

7 庞岚;沈红;;跨越教育学和社会学学科边界的学术职业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梁福镇;;温克勒社会教育学之探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04期

9 李长吉;张晓烨;;教育学视域下的地方性知识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年06期

10 龚放;;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论著影响力报告——基于2005-2006年CSSCI的统计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燕敏;论教育学话语[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亚敏;寻找教育学的力量[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靳涌韬;教育学视域下我国现代学校变革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魏凤云;麦克拉伦批判教育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敏;论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薛玲余;贝叶斯估计在教育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7年

3 张卓远;批判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16年

4 齐姗;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5 王惠雨;论教育学话语的若干问题及未来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晴;“教育学立场”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迪;无立场教育学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尹婷;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课程领导[D];山西大学;2015年

9 刘婧;国外教育学著作中的范畴及其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洋;中文教育学著作中的范畴及其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4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74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