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流动儿童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09:10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流动儿童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索提高流动儿童人际信任水平团体辅导干预方案。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研究一是研究流动儿童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及人际信任的状况。研究二是针对流动儿童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因素,制定提高流动儿童人际信任水平的团体辅导方案并对其进行团辅干预。本研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1)流动儿童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城市户籍儿童。(2)流动儿童的父亲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城市户籍儿童的得分;在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维度上流动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户籍儿童。(3)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独生非独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父亲在教养男生时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1过度保护方面显著多于女生;流动儿童母亲对于男生采取的教养方式中,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和拒绝否认方式显著多于女生。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方面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一学生的得分要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的得分。独生子女父亲比非独生子女父亲更多地采用情感温暖、理解及过分干涉方式;独生子女母亲比非独生子女母亲更多地采用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方式;非独生子女父母更多地采用惩罚严厉。(4)流动儿童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对人际信任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I)和母亲严厉惩罚(M4)这两个因素对流动儿童的人际信任水平影响最大。(5)接受团体辅导干预的流动儿童的人际信任分数显著高于干预前的人际信任水平,可见对流动儿童人际信任的团体辅导干预使有效的,并且存在持续作用。
【关键词】:流动儿童 家庭教养方式 人际信任 团体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0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意义9-10
  • 2 文献综述10-19
  • 2.1 流动儿童的研究10-12
  • 2.1.1 流动儿童的概念10
  • 2.1.2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特点研究10-11
  • 2.1.3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1-12
  • 2.2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12-13
  • 2.2.1 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12
  • 2.2.2 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论研究12-13
  • 2.2.3 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13
  • 2.3 人际信任的研究13-15
  • 2.3.1 人际信任的定义13-14
  • 2.3.2 人际信任的测量14-15
  • 2.3.3 人际信任的发展特点15
  • 2.4 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15
  • 2.5 团体辅导的研究综述15-17
  • 2.5.1 团体辅导的定义15-16
  • 2.5.2 团体辅导的理论16-17
  • 2.6 团体辅导影响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17-18
  • 2.7 问题提出18-19
  • 3 流动儿童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19-28
  • 3.1 研究目的19
  • 3.2 研究方法19-20
  • 3.2.1 被试19
  • 3.2.2 研究工具19-20
  • 3.2.3 数据处理20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20-25
  • 3.3.1 人际信任总体情况分析20-22
  • 3.3.2 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22-24
  • 3.3.3 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24-25
  • 3.4 讨论25-28
  • 3.4.1 流动儿童人际信任的基本情况25
  • 3.4.2 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25-26
  • 3.4.3 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26-28
  • 4 流动儿童人际信任的干预研究28-36
  • 4.1 研究目的28
  • 4.2 研究方法28-31
  • 4.2.1 被试28
  • 4.2.2 研究工具28
  • 4.2.3 团体辅导方案28-30
  • 4.2.4 研究程序30
  • 4.2.5 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控制30-31
  • 4.2.6 数据处理31
  • 4.3 结果分析31-34
  • 4.3.1 人际信任量表的统计结果31-33
  • 4.3.2 团体成员评价表的结果与分析33-34
  • 4.4 流动儿童人际信任团体干预的讨论34-36
  • 5 结论36-38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36
  • 5.2 研究中的不足36-38
  • 参考文献38-41
  • 附录141-43
  • 附录243-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因素分析——以南昌地区为个案调查中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 罗任;周茜;谢海燕;;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分析[J];中国校医;2006年04期

4 杨昭宁;贾蕊;陈祥丽;;高中生自尊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5 孔繁昌;周宗奎;;青少年人际信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Z1期

6 李妍;贾林祥;;从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人的人际信任[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刘海珍;张鹤;;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8 郝明亮;;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调研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0年05期

9 张鹤;刘海珍;;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许振兴;;贫困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莉;王沛;;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李晔;刘华山;;学生信任问卷的编制及试用报告[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康廷虎;白学军;;任务风险对信任游戏中个体人际信任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孙雅娜;王滨;罗伟;张改叶;李志海;;咨询深度问卷的编制以及其与人际信任、自我表露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孔繁昌;周宗奎;;12~19岁青少年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小文;姚本先;周宵;;中学生依恋及其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胡丹凤;侯天卉;;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卉;谢亚静;刘华山;;人际信任、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董妍;情绪影响人际信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黄陵东;人际信任是社会信任的微观基础[N];福建日报;2006年

3 丁宁;理解 沟通 求助[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罗书伟 陈旭;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构建[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 窦东徽;经济学让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曹英 张琴琴;“人际信任”破题小企业融资难[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7 调查执行 朱恩青 甄林萍 指导老师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小章;我凭什么相信你[N];浙江日报;2005年

8 龙丽达;对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问题的思考[N];吉林日报;2014年

9 徐永健;重视人际信任对构建微贷市场信用关系的创新作用[N];金融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罗书伟;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3 初浩楠;中国文化环境下企业人际信任及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婷;大学生人际信任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杨;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郝江丽;大学生人际信任预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于宏飞;青少年依恋倾向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贺爱彦;孤儿人际信任的内隐特性及干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7 陆凤英;儿童虐待对戒毒动机、人际信任的影响:自我概念的中介[D];西南大学;2015年

8 李芹;微信用户分享动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刘颖敏;陌生人社会中网络人际信任的形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10 刘艳;女性服刑人员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90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