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 ——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为考察对象

发布时间:2020-12-26 09:35
  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涉及问题相当广泛,本文主要选取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三人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思想为个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探讨当时美育思想的总的特征,提出反思其理论前提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询其对于当代美育实践的理论启示意义。论文第一部分指出“学术独立思想”是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基础和起点,“美术代宗教”预示了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指向。“美术代宗教”的“代”并非“取代”而是“并列选择关系”,它隐含着精英化的倾向。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是为“完全之人物”的培养服务的。在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四育”中,德育依然处于中心地位,但美育的作用得到了强调。王国维从一开始就是由摆脱个人的人生苦闷,即“人生之问题”入手来思考美育问题的,这就决定了他思考美育的思维指向:强调美育对于个体生命的解救和解放。对王国维而言,求得人生本质的回答及人生精神支柱的获得是最要紧的。论文第二部分主要对梁启超后期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梁启超提出的两个核心命题“趣味”和“情感”及建立在这两个命题之上的“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论文对它们提出的背景、原因、特征和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它们本质上相通,主要目的一致:...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二、本论题的相关研究概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王国维美育思想分析
    (一) 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学术独立思想
    (二) 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特殊命题:“美术代宗教”
    (三) 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宗旨:培养“完全之人物”
二、梁启超美育思想分析
    (一) 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核心命题:趣味和情感
    (二) 梁启超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
    (三) 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理想目标:塑造新民
三、蔡元培美育思想分析
    (一)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人道主义教育观
    (二)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核心命题:“以美育代宗教”
    (三)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宗旨:塑造“完全人格”
四、20世纪早期美育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一) 早期美育思想的总体特征:立美造人,启蒙救国
    (二) 早期美育的理论前提问题:对“审美前提”的反思
    (三) 早期美育思想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趣味”的意涵——梁启超对“趣味”的审美阐释[J]. 方红梅.  兰州学刊. 2006(10)
[2]交融与超越:论王国维对德国美学美育思想的“中国式”改造[J]. 俞晓霞.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3]论王国维的美育思想[J]. 张爱梅,强月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4]“立人”: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的价值追求[J]. 刘向信.  文史哲. 2006(03)
[5]“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外的关怀——从“穆姑娘”的提出看新文化运动时期道德革命的走向[J]. 鲁萍.  历史研究. 2006(01)
[6]梁启超“立人”思想简论[J]. 方红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7]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J]. 李伟言,柳海民.  东北师大学报. 2005(04)
[8]蔡元培思想发展的一个环节:从伦理代宗教到美育代宗教[J]. 徐明军.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1)
[9]梁启超审美教育思想探析[J]. 焦勇勤.  中州大学学报. 2005(01)
[10]德育价值取向的前提性反思与构想——一个道德类型学的视角[J]. 李伟言.  教育科学. 2005(01)

硕士论文
[1]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 牛江涛.河北大学 2003
[2]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李健.安徽大学 2003
[3]论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D]. 程镇海.浙江师范大学 2002
[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D]. 汪宏.西南师范大学 2002
[5]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 邱嵘.西北师范大学 2001
[6]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 赵捧莲.华东师范大学 2001
[7]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 唐兵.西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39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939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a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