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论析
发布时间:2021-03-06 04:22
微文化背景下,QQ、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盛行。由于微文化自身存在的全民狂欢性、生活性、碎片性等独特的属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交往、思维方式,在催生"小团体""网言网语"的同时也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型成为必要。转型道路并不是康庄大道,存在着教育者"独角戏"乃至哗众取宠的窘境。鉴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的过程中,应坚持严肃性与时尚性相结合、思想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策略。
【文章来源】: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33(02)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微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微主体:全民化
1.2 微内容:生活化、碎片化、娱乐化
1.3 微传播:即时互动
2 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2.1 小团体的快速发展
2.2 大批“网言网语”新鲜出炉
2.3 教育者权威减弱
3 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窘境
3.1 教育者的“独角戏”
3.2 教育形式的溶化
4 微文化背景下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的策略
4.1 严肃性与时尚性相结合
4.2 思想性与通俗性相结合
4.3 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
本文编号:3066428
【文章来源】: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33(02)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微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微主体:全民化
1.2 微内容:生活化、碎片化、娱乐化
1.3 微传播:即时互动
2 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2.1 小团体的快速发展
2.2 大批“网言网语”新鲜出炉
2.3 教育者权威减弱
3 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窘境
3.1 教育者的“独角戏”
3.2 教育形式的溶化
4 微文化背景下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的策略
4.1 严肃性与时尚性相结合
4.2 思想性与通俗性相结合
4.3 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
本文编号:3066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06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