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与特色主张
发布时间:2021-03-15 22:17
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我们不仅需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之态广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需要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之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特别是要做到立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深度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意识的觉醒,彰显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心本体"的教育主张是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魅力之所在,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体现。首先,涵养"仁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中心目标,通过"情"的内在唤醒,"思"的甄别引领,"行"的沉潜往复得以培育;其次,求其"放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注重个体的心灵转向与品性浸润,强调教育是一段个体体验内在幸福的真实历程,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修行";再次,磨练"事功"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特色方法,通过儒家"忧世"主张的磨练,唤醒个体兼济天下的志向,通过良知本体在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坎陷",来磨砺心志,塑造真善美的心灵。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喜怒哀乐”“未发”“已发”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J].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01)
[2]朱熹论性情、爱情与人情——兼论李泽厚以“情本体”对朱熹的批评[J]. 乐爱国.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04)
[3]论陆、王心学之异同[J]. 沈顺福. 哲学研究. 2017(10)
[4]预流的学问:重返学术史看陈寅恪的意义[J]. 葛兆光. 文史哲. 2015(05)
[5]孔子的成仁之教——从仁的可至与不可至的关系谈起[J]. 陈多旭.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01)
[6]谁造就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J]. 魏干. 民主与科学. 2012(02)
[7]熊十力“断染成净”说与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比较[J]. 韩强,邵秋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8]不可“定义”的教育——论本质主义教育思维方式的终结[J]. 郝德永. 教育研究. 2009(09)
[9]“归家”:斯多葛派伦理学的指归[J]. 朱锋刚. 学习与探索. 2009(03)
[10]情本体在今日[J]. 李泽厚. 中国美学研究. 2007(00)
本文编号:3084903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喜怒哀乐”“未发”“已发”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J].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01)
[2]朱熹论性情、爱情与人情——兼论李泽厚以“情本体”对朱熹的批评[J]. 乐爱国.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04)
[3]论陆、王心学之异同[J]. 沈顺福. 哲学研究. 2017(10)
[4]预流的学问:重返学术史看陈寅恪的意义[J]. 葛兆光. 文史哲. 2015(05)
[5]孔子的成仁之教——从仁的可至与不可至的关系谈起[J]. 陈多旭.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01)
[6]谁造就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J]. 魏干. 民主与科学. 2012(02)
[7]熊十力“断染成净”说与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比较[J]. 韩强,邵秋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8]不可“定义”的教育——论本质主义教育思维方式的终结[J]. 郝德永. 教育研究. 2009(09)
[9]“归家”:斯多葛派伦理学的指归[J]. 朱锋刚. 学习与探索. 2009(03)
[10]情本体在今日[J]. 李泽厚. 中国美学研究. 2007(00)
本文编号:3084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08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