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超越教学法》中的“最小化感知失配”
发布时间:2021-03-16 19:26
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的库玛教授指出现代语言教学处于后教学法时代,其提供的教学法框架使教师能超越教学法思想的局限,培养起建构系统化、连贯的、相关的个人实践理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主能力。《超越教学法》这本书共十三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两章,表示着宏观策略的哲学和概念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二章,具体分为十条宏观策略;第三部分是最后一章,主要是构建个人的实践理论。最小化感知失配则是宏观策略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关于《超越教学法》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不少,但大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基于微观角度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文基于超越教学法下研究最小化感知失配,在借鉴本书中影响感知分配的因素后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希望对以后的教师教学有所启发。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下). 2020,(03)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超越教学法》的背景
二.影响感知失配的因素
1. 认知失配:
2. 交际失配:
3. 语言失配:
4. 教学失配:
5. 策略失配:
6. 文化失配:
7. 评价失配:
8. 程序失配:
9. 讲授失配:
1 0. 态度失配:
三.感知失配最小化的措施
四.总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赵利群,罗京梅.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03)
[2]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 束定芳. 外语界. 2005(06)
[3]后教学法语境中的教师理论建构[J]. 胡亦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本文编号:3086483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下). 2020,(03)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超越教学法》的背景
二.影响感知失配的因素
1. 认知失配:
2. 交际失配:
3. 语言失配:
4. 教学失配:
5. 策略失配:
6. 文化失配:
7. 评价失配:
8. 程序失配:
9. 讲授失配:
1 0. 态度失配:
三.感知失配最小化的措施
四.总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赵利群,罗京梅.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03)
[2]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 束定芳. 外语界. 2005(06)
[3]后教学法语境中的教师理论建构[J]. 胡亦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本文编号:3086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08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