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习引论 ——学习文化的哲学考察与建构
发布时间:2021-05-14 03:01
“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育领域中的根本性问题之一。随着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发展,这一问题已经逐渐扩展为“如何促进人的学习”。要对其做出系统回答,必须以对学习本身的充分认识为基础。学习研究,已在脑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哲学等视角下逐渐展开。但是,已有研究重视静态式考察、较少生成式考察,突出单向度观照、缺乏整体性观照,强调科学认识、忽视价值认识。而以文化哲学为视角观照学习,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见”已有研究之“未见”,进而拓展与深化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所谓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学习研究,主要沿着“从人与文化的关系切入”“内蕴历时意识”“追求整体取向”和“凸显价值诉求”四条进路,着力对学习文化进行哲学考察,并最终建构起文化学习这一新的学习形态。第一,从人与文化的关系切入追问学习的本性。人的生成性内在地要求人基于补偿与发展而与文化整合,实现生物的人向现实的人再向理想的人之转变。文化的为人性也内在地要求人与文化实现整合,使文化给人以丰富的外在工具体系和强大的内在意义支撑。人与文化这二者各自都从自身出发朝向另一方进而内在地要求彼此之间实现“整合”。而学习,是人与文化整合的“本原性基础”“沟通性中介...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学习研究的文化哲学视角
一、前提:事物在一定的视角中敞开自身
二、清理:学习研究的已有视角
(一) 学习研究的脑科学视角
(二) 学习研究的心理学视角
(三) 学习研究的人类学视角
(四) 学习研究的哲学视角
三、评析:已有研究视角的“所见”与“未见”
(一) 重视静态式考察,较少生成式考察
(二) 突出单向度观照,缺乏整体性观照
(三) 强调科学认识,忽视价值认识
四、发展:学习研究的文化哲学路向
(一) 从人与文化的关系切入
(二) 内蕴历时意识
(三) 追求整体取向
(四) 凸显价值诉求
五、观照:学习文化与文化学习的凸显
(一) 学习文化的图景
(二) 文化学习的生成
第一章 本性追问:学习作为人与文化整合的本体
一、人与文化的内在要求:人与文化整合
(一) 人的生成性之内在要求
(二) 文化的为人性之内在要求
二、人与文化整合的根本规定:学习作为本体
(一) 学习作为人与文化整合的原由
(二) 学习作为人与文化整合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 学习作为人与文化整合的最高制约性
三、学习作为本体的强烈吁求:教育以学习为本
(一) 已有的教育本体观: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学生为本
(二) 新的教育本体观:教育以学习为本
第二章 历时演进:学习形态的优化之路
一、生活学习
(一) 生活化的学习主体
(二) 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三) 生活化的学习方式
二、学校学习
(一) 特定的学习主体
(二) 规定的学习内容
(三) 限定的学习方式
三、文化学习
(一) 普遍的学习主体
(二) 全面的学习内容
(三) 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三章 共时存在:学习结构的整体取向
一、已有理论对学习的单向度关注
(一) 关注认知维度
(二) 关注情感维度
(三) 关注社会维度
二、整体取向学习结构的孕育
(一) 认知与情感的沟通
(二) 个体性获得与社会性互动的融合
(三) 学习结构整体取向的端倪初显
三、整体取向学习结构的建构
(一) 三过程三要素:整体取向学习结构的主要成分
(二) 共在:三过程三要素的基本关系
(三) 多中心:共在的现实样态
第四章 价值诉求:学习通达自由
一、价值的属人性与时代性
二、学习价值的结构剖析
(一) 学习之真:储“真”与求“真”
(二) 学习之善:导“善”与立“善”
(三) 学习之美:蕴“美”与审“美”
三、学习价值的历时梳理
(一) 伦理文化中的学习价值形态:以善为主导
(二) 科学文化中的学习价值形态:真的“出场”与中心化
(三) 理想的学习价值形态:由真善美整合统一而通达自由
结语 走向文化学习
一、文化学习作为观念
二、文化学习作为方法
三、文化学习作为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价值”本质的一种现象学思考[J]. 邓晓芒. 学术月刊. 2006(07)
[2]脑科学与教育——尖端研究与未来展望[J]. 小泉英明,贾志勇,孙诚,田辉. 教育研究. 2006(02)
[3]论道德自由的三个基本向度[J]. 李建华,覃青必. 哲学研究. 2006(01)
[4]构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观[J]. 王文兵,王成华. 天府新论. 2005(04)
[5]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J]. 郭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4)
[6]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J]. 王健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7]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文的科学主义者和科学的人文主义者[J]. 李醒民. 江苏社会科学. 2005(02)
[8]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 桑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 2005(01)
[9]超越学习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之争——活动理论之于现代学习论的影响[J]. 郑葳,王大为. 全球教育展望. 2005(01)
[10]审美人格论纲[J]. 何齐宗.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04)
本文编号:3185143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学习研究的文化哲学视角
一、前提:事物在一定的视角中敞开自身
二、清理:学习研究的已有视角
(一) 学习研究的脑科学视角
(二) 学习研究的心理学视角
(三) 学习研究的人类学视角
(四) 学习研究的哲学视角
三、评析:已有研究视角的“所见”与“未见”
(一) 重视静态式考察,较少生成式考察
(二) 突出单向度观照,缺乏整体性观照
(三) 强调科学认识,忽视价值认识
四、发展:学习研究的文化哲学路向
(一) 从人与文化的关系切入
(二) 内蕴历时意识
(三) 追求整体取向
(四) 凸显价值诉求
五、观照:学习文化与文化学习的凸显
(一) 学习文化的图景
(二) 文化学习的生成
第一章 本性追问:学习作为人与文化整合的本体
一、人与文化的内在要求:人与文化整合
(一) 人的生成性之内在要求
(二) 文化的为人性之内在要求
二、人与文化整合的根本规定:学习作为本体
(一) 学习作为人与文化整合的原由
(二) 学习作为人与文化整合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 学习作为人与文化整合的最高制约性
三、学习作为本体的强烈吁求:教育以学习为本
(一) 已有的教育本体观: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学生为本
(二) 新的教育本体观:教育以学习为本
第二章 历时演进:学习形态的优化之路
一、生活学习
(一) 生活化的学习主体
(二) 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三) 生活化的学习方式
二、学校学习
(一) 特定的学习主体
(二) 规定的学习内容
(三) 限定的学习方式
三、文化学习
(一) 普遍的学习主体
(二) 全面的学习内容
(三) 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三章 共时存在:学习结构的整体取向
一、已有理论对学习的单向度关注
(一) 关注认知维度
(二) 关注情感维度
(三) 关注社会维度
二、整体取向学习结构的孕育
(一) 认知与情感的沟通
(二) 个体性获得与社会性互动的融合
(三) 学习结构整体取向的端倪初显
三、整体取向学习结构的建构
(一) 三过程三要素:整体取向学习结构的主要成分
(二) 共在:三过程三要素的基本关系
(三) 多中心:共在的现实样态
第四章 价值诉求:学习通达自由
一、价值的属人性与时代性
二、学习价值的结构剖析
(一) 学习之真:储“真”与求“真”
(二) 学习之善:导“善”与立“善”
(三) 学习之美:蕴“美”与审“美”
三、学习价值的历时梳理
(一) 伦理文化中的学习价值形态:以善为主导
(二) 科学文化中的学习价值形态:真的“出场”与中心化
(三) 理想的学习价值形态:由真善美整合统一而通达自由
结语 走向文化学习
一、文化学习作为观念
二、文化学习作为方法
三、文化学习作为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价值”本质的一种现象学思考[J]. 邓晓芒. 学术月刊. 2006(07)
[2]脑科学与教育——尖端研究与未来展望[J]. 小泉英明,贾志勇,孙诚,田辉. 教育研究. 2006(02)
[3]论道德自由的三个基本向度[J]. 李建华,覃青必. 哲学研究. 2006(01)
[4]构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观[J]. 王文兵,王成华. 天府新论. 2005(04)
[5]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J]. 郭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4)
[6]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J]. 王健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7]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文的科学主义者和科学的人文主义者[J]. 李醒民. 江苏社会科学. 2005(02)
[8]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 桑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 2005(01)
[9]超越学习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之争——活动理论之于现代学习论的影响[J]. 郑葳,王大为. 全球教育展望. 2005(01)
[10]审美人格论纲[J]. 何齐宗.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04)
本文编号:3185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18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