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07:22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教育实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赢得了世人崇高的敬仰。各国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教育理论角度对他的教育著作进行了大量的译介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论文对其美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笔者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历史角度探明其美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从美学理论角度挖掘其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最终从其美育思想中归纳出对我国美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些有效成分。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力图从历史的层面对它进行分析和研究,用历史启迪未来。本论文的结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但有其特定社会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作用,也离不开他本人独特的生活实践以及他伟大人格的影响;第二,其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美育的性质、地位及任务,美育的内容和功能,儿童、青少年美感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审美教育主要任务,美育的途径与方法;第三,思想深刻、内容全面、方法实效和可贵的独创性是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其美育思想活的灵魂;最后,论文结合我国美育的现状,提出了五点启示。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形成与发展
一、时代背景
二、理论基础
三、内在动力
四、实践条件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论美育的地位、性质及任务
(一) 美育的地位
(二) 美育的性质
(三) 美育的任务
二、论美育的内容
(一) 自然美、环境美与美育
(二) 社会美与美育
(三) 艺术美与美育
三、论美育的功能
(一) 美育的德育功能
(二) 美育的智育功能
(三) 美育的体育、心理教育功能
(四) 美育的劳动教育功能
四、论儿童、青少年各阶段美感发展的特征及美育主要任务
(一) 学前后期、学龄初期儿童的美感发展特征及美育主要任务
(二) 少年期的美感发展特征及美育主要任务
(三) 青年时期美感发展特征及美育主要任务
五、论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 艺术教育途径和方法
(二) 其他各育的的途径和方法
(三) 教师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四) 课外活动途径和方法
(五) 大自然和校园环境美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六) 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途径和方法
第三章 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一、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 顾明远. 比较教育研究. 2007(04)
[2]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之综述[J]. 刘兴凡,李建民,俞婷婕. 比较教育研究. 2007(04)
[3]苏霍姆林斯基的两朵玫瑰花——兼谈中国少年儿童爱心教育的缺失[J]. 王后雄. 中国教育学刊. 2006(10)
[4]重温苏霍姆林斯基:从乡村教师到著名教育家[J]. 杨光富. 上海教育. 2006(14)
[5]一丛能在异国开花的玫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生长[J]. 朱小蔓,张男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02)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刊. 2006(01)
[7]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J]. 杨雅文. 教育研究. 2005(02)
[8]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开发非智力因素教育思想的浅析和借鉴[J]. 胡继渊,沈正元.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9(01)
[9]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浅析和借鉴[J]. 胡继渊,沈正元.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6(04)
[10]略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美育思想[J]. 刘鸿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2)
硕士论文
[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成长观及其现代启示[D]. 倪寿英.苏州大学 2008
[2]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研究[D]. 蔡衍红.山东师范大学 2006
[3]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初探[D]. 李真.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D]. 姚庆.南京师范大学 2006
[5]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 何志燕.河北师范大学 2006
[6]苏霍姆林斯基心理教育思想研究[D]. 刘颖.扬州大学 2006
[7]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情感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郑弋晖.江西师范大学 2006
[8]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研究理论思想与实践经验探析[D]. 吕雯慧.广西师范大学 2004
[9]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D]. 宁团红.上海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85237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形成与发展
一、时代背景
二、理论基础
三、内在动力
四、实践条件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论美育的地位、性质及任务
(一) 美育的地位
(二) 美育的性质
(三) 美育的任务
二、论美育的内容
(一) 自然美、环境美与美育
(二) 社会美与美育
(三) 艺术美与美育
三、论美育的功能
(一) 美育的德育功能
(二) 美育的智育功能
(三) 美育的体育、心理教育功能
(四) 美育的劳动教育功能
四、论儿童、青少年各阶段美感发展的特征及美育主要任务
(一) 学前后期、学龄初期儿童的美感发展特征及美育主要任务
(二) 少年期的美感发展特征及美育主要任务
(三) 青年时期美感发展特征及美育主要任务
五、论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 艺术教育途径和方法
(二) 其他各育的的途径和方法
(三) 教师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四) 课外活动途径和方法
(五) 大自然和校园环境美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六) 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途径和方法
第三章 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一、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 顾明远. 比较教育研究. 2007(04)
[2]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之综述[J]. 刘兴凡,李建民,俞婷婕. 比较教育研究. 2007(04)
[3]苏霍姆林斯基的两朵玫瑰花——兼谈中国少年儿童爱心教育的缺失[J]. 王后雄. 中国教育学刊. 2006(10)
[4]重温苏霍姆林斯基:从乡村教师到著名教育家[J]. 杨光富. 上海教育. 2006(14)
[5]一丛能在异国开花的玫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生长[J]. 朱小蔓,张男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02)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刊. 2006(01)
[7]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J]. 杨雅文. 教育研究. 2005(02)
[8]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开发非智力因素教育思想的浅析和借鉴[J]. 胡继渊,沈正元.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9(01)
[9]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浅析和借鉴[J]. 胡继渊,沈正元.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6(04)
[10]略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美育思想[J]. 刘鸿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2)
硕士论文
[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成长观及其现代启示[D]. 倪寿英.苏州大学 2008
[2]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研究[D]. 蔡衍红.山东师范大学 2006
[3]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初探[D]. 李真.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D]. 姚庆.南京师范大学 2006
[5]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 何志燕.河北师范大学 2006
[6]苏霍姆林斯基心理教育思想研究[D]. 刘颖.扬州大学 2006
[7]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情感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郑弋晖.江西师范大学 2006
[8]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研究理论思想与实践经验探析[D]. 吕雯慧.广西师范大学 2004
[9]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D]. 宁团红.上海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85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18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