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
发布时间:2021-05-18 06:56
本文通过对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当代人生存理念的转变以及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分析,提出了21世纪之初的学校道德教育应以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为主要目标,实现向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转向,使学校道德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符合的品性与意蕴。作者认为,选择以培育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作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这不仅是德育理论上的探索与发展,更在于它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强调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学生道德人格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强调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有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责任关系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生成中的作用与价值;强调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把理想、信仰、价值、意义等作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追求的终极目标。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以完善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道德选择需要、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为具体方法。总之,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作为道德人格在现时代的具体实践形态,它所表达得既是实然意义上的教育目标,又是应然的意...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释义
(一) 相关概念的厘定
1. 人格
2. 道德人格
3.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
(二)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基本特征
1. 独立性
2. 责任性
3. 关系性
4. 超越性
二、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出场语境
(一) 社会转型带来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可能性
(二) 生存方式的转变确立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合理性
(三)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确立了道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三、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异化与归因分析
(一) 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异化的表现
1. 独立性的缺失
2. 责任感的淡化
3. 人际关系冷漠
4. 超越意识淡薄
(二) 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异化的归因分析
1.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2. 现实道德教育的缺陷
3. 学生道德修养的欠缺
四、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理论建构
(一) 理论基础
1. 人性论基础
2. 伦理学基础
3. 心理学基础
(二) 实践策略
1. 遵循原则
2. 运用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陆道平.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调控[J]. 辛占香. 教育科学. 2005(04)
[3]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解析[J]. 邱珂,边宏广. 中国青年研究. 2005(08)
[4]当代青年矛盾统一的文化人格[J]. 朱美燕. 中国青年研究. 2005(05)
[5]道德需要: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石[J]. 柳潇. 理论与改革. 2004(06)
[6]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总目录[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7]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 朱小蔓,其东. 中国教育学刊. 2004(10)
[8]自我形象在儿童道德自我调节中的作用及其培植[J]. 王晓艳,陈会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08)
[9]在酷与痛的边缘——当代青年生活价值取向及其困惑分析[J]. 李庆真. 当代青年研究. 2004(01)
[10]道德需要:德育的前提性承诺[J]. 魏传光,曹琨. 现代教育科学. 2004(01)
本文编号:3193348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释义
(一) 相关概念的厘定
1. 人格
2. 道德人格
3.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
(二)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基本特征
1. 独立性
2. 责任性
3. 关系性
4. 超越性
二、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出场语境
(一) 社会转型带来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可能性
(二) 生存方式的转变确立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合理性
(三)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确立了道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三、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异化与归因分析
(一) 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异化的表现
1. 独立性的缺失
2. 责任感的淡化
3. 人际关系冷漠
4. 超越意识淡薄
(二) 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异化的归因分析
1.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2. 现实道德教育的缺陷
3. 学生道德修养的欠缺
四、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理论建构
(一) 理论基础
1. 人性论基础
2. 伦理学基础
3. 心理学基础
(二) 实践策略
1. 遵循原则
2. 运用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陆道平.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调控[J]. 辛占香. 教育科学. 2005(04)
[3]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解析[J]. 邱珂,边宏广. 中国青年研究. 2005(08)
[4]当代青年矛盾统一的文化人格[J]. 朱美燕. 中国青年研究. 2005(05)
[5]道德需要: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石[J]. 柳潇. 理论与改革. 2004(06)
[6]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总目录[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7]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 朱小蔓,其东. 中国教育学刊. 2004(10)
[8]自我形象在儿童道德自我调节中的作用及其培植[J]. 王晓艳,陈会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08)
[9]在酷与痛的边缘——当代青年生活价值取向及其困惑分析[J]. 李庆真. 当代青年研究. 2004(01)
[10]道德需要:德育的前提性承诺[J]. 魏传光,曹琨. 现代教育科学. 2004(01)
本文编号:3193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19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