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领域深度学习研究现状及热点——基于中国知网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15 20:53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深度学习成为当前一个较为活跃的领域,为探究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的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热点及研究演进,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深度学习2008至2018年的中文期刊进行梳理总结。通过考察合作作者、合作机构及高频关键词,发现深度学习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专业性较强的师范院校,研究领域存在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初等教育领域活动较少,研究的热点表现为翻转课堂、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学习分析、教育信息化。
【文章来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30(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2008-2018年深度学习发文趋势
对核心作者的分析主要关注合作和贡献两个维度。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了作者的发文量,作者之间的连线表示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8]。通过合作作者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对此课题贡献较大的权威人士,而且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核心作者信息,在Citespace中将Time Slicing设为2008-2018,时间切片为一年,Node Type选项设置为Author,Selection Criteria选项设置为Top 50,运行程序进行可视化,得到深度学习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2显示,共有46个节点,1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45。据统计在2008-2018年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刘哲雨、祝智庭(5篇),其次是杨滨、曹培杰、董玉琦、段金菊,胡航。其中以刘哲雨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从教育技术的视角来研究深度学习,与他合作的是同在天津师范大学的王志军、郝晓鑫、王红等人。同发表刊物相结合分析发现,有三篇是刊发在《现代教育技术》上的,最高被引的文献是2017年发表的行为投入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探究——以虚拟现实(VR)环境下的视频学习为例[9],下载量达到2968次,被引29次。同年,深度学习的评价模式研究[10]下载量达到2200次,被引28次,文中主要是研究虚拟现实环境中深度学习,利用多媒体画面表征促进深度学习的效果,且进一步提出了深度学习的“3+2”评价模式,为深度学习的研究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是以祝智庭等人构成的研究团队,2017年祝智庭等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了深度学习: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11],其下载量达到3273,可见这篇文章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研究者中,董玉琦、胡航的合作为跨校合作,曹培杰则主要是个人研究。进一步对作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寻,合作研究者之间主要为师生和同事关系。结合作者的学术背景,这些学者多是教育技术方面影响力较大的研究者,他们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
为探明深度学习研究中研究机构的范畴,在Citespace中将Time Slicing设为2008-2018,时间切片为一年,Node Type选项设置为Institu‐tion,其余设为默认值,运行程序,进行可视化,得到深度学习机构合作知识图谱。由图3可以看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这些机构的节点较大,说明它们是主要的研究力量所在。为进一步明确机构的发文量,整理了发文量5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如表1所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文量最多达到13篇,其次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文量8篇,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力量基本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开放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翻转课堂中促进深度学习的教育内容策展模式[J]. 彭燕,王琦,余胜泉. 现代教育技术. 2019(03)
[2]核心素养:敢问路在何方[J]. 朱立明,马云鹏. 全球教育展望. 2019(03)
[3]近二十年来课程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 任明满,李倩. 课程.教材.教法. 2019(03)
[4]国内外深度学习研究主题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共词分析的可视化研究[J]. 迟佳蕙,李宝敏. 基础教育. 2019(01)
[5]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J]. 吴永军. 课程.教材.教法. 2019(02)
[6]反思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兼论人类深度学习对机器深度学习的启示[J]. 刘哲雨,郝晓鑫,曾菲,王红.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1)
[7]作为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由之路的教育信息化——全国教育大会与教育信息化笔谈之一[J]. 任友群,吴旻瑜.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1)
[8]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J]. 郑葳,刘月霞. 教育研究. 2018(11)
[9]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J]. 李松林,贺慧,张燕. 教育科学研究. 2018(10)
[10]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 教育研究. 2018(04)
硕士论文
[1]知识整合生成与提取的影响因素研究[D]. 邢晓慧.河北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86447
【文章来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30(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2008-2018年深度学习发文趋势
对核心作者的分析主要关注合作和贡献两个维度。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了作者的发文量,作者之间的连线表示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8]。通过合作作者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对此课题贡献较大的权威人士,而且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核心作者信息,在Citespace中将Time Slicing设为2008-2018,时间切片为一年,Node Type选项设置为Author,Selection Criteria选项设置为Top 50,运行程序进行可视化,得到深度学习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2显示,共有46个节点,1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45。据统计在2008-2018年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刘哲雨、祝智庭(5篇),其次是杨滨、曹培杰、董玉琦、段金菊,胡航。其中以刘哲雨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从教育技术的视角来研究深度学习,与他合作的是同在天津师范大学的王志军、郝晓鑫、王红等人。同发表刊物相结合分析发现,有三篇是刊发在《现代教育技术》上的,最高被引的文献是2017年发表的行为投入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探究——以虚拟现实(VR)环境下的视频学习为例[9],下载量达到2968次,被引29次。同年,深度学习的评价模式研究[10]下载量达到2200次,被引28次,文中主要是研究虚拟现实环境中深度学习,利用多媒体画面表征促进深度学习的效果,且进一步提出了深度学习的“3+2”评价模式,为深度学习的研究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是以祝智庭等人构成的研究团队,2017年祝智庭等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了深度学习: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11],其下载量达到3273,可见这篇文章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研究者中,董玉琦、胡航的合作为跨校合作,曹培杰则主要是个人研究。进一步对作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寻,合作研究者之间主要为师生和同事关系。结合作者的学术背景,这些学者多是教育技术方面影响力较大的研究者,他们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
为探明深度学习研究中研究机构的范畴,在Citespace中将Time Slicing设为2008-2018,时间切片为一年,Node Type选项设置为Institu‐tion,其余设为默认值,运行程序,进行可视化,得到深度学习机构合作知识图谱。由图3可以看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这些机构的节点较大,说明它们是主要的研究力量所在。为进一步明确机构的发文量,整理了发文量5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如表1所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文量最多达到13篇,其次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文量8篇,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力量基本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开放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翻转课堂中促进深度学习的教育内容策展模式[J]. 彭燕,王琦,余胜泉. 现代教育技术. 2019(03)
[2]核心素养:敢问路在何方[J]. 朱立明,马云鹏. 全球教育展望. 2019(03)
[3]近二十年来课程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 任明满,李倩. 课程.教材.教法. 2019(03)
[4]国内外深度学习研究主题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共词分析的可视化研究[J]. 迟佳蕙,李宝敏. 基础教育. 2019(01)
[5]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J]. 吴永军. 课程.教材.教法. 2019(02)
[6]反思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兼论人类深度学习对机器深度学习的启示[J]. 刘哲雨,郝晓鑫,曾菲,王红.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1)
[7]作为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由之路的教育信息化——全国教育大会与教育信息化笔谈之一[J]. 任友群,吴旻瑜.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1)
[8]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J]. 郑葳,刘月霞. 教育研究. 2018(11)
[9]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J]. 李松林,贺慧,张燕. 教育科学研究. 2018(10)
[10]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 教育研究. 2018(04)
硕士论文
[1]知识整合生成与提取的影响因素研究[D]. 邢晓慧.河北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86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28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