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查阅,目前关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都集中于一般教师群体,并未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单独进行职业倦怠的研究。另外,在以往研究中,由于分类研究的缺失,一般教师群体研究所出现的结果是否能够推广至乡村教师群体仍然值得商榷。积极情绪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否与一般性群体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目前亟待研究。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积极情绪进行研究,以期能进一步拓展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并为后期的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历程提供参考。访谈结果,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对职业倦怠有直接缓解效应,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提高教师复原力,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带来更合理的应对压力方式,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提高老师自我效能感。结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质性研究的方法,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综合两个部分的研究及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第二,积极情绪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存在直接缓解作用。第三,积极情绪为乡村小学教师建设更好心理资本进而减轻职业倦怠。第四,积极情绪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认知结构的改善减轻职业倦怠。
【关键词】:乡村教师 职业倦怠 积极情绪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4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10
- 引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16
- 1.1 积极情绪研究现状11-13
- 1.1.1 积极情绪的内涵11
- 1.1.2 积极情绪的分类11
- 1.1.3 积极情绪的测量11-12
- 1.1.4 积极情绪的相关理论12
- 1.1.5 积极情绪的功能12-13
- 1.2 教师职业倦怠13-16
- 1.2.1 教师职业倦怠概念13
- 1.2.2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13
- 1.2.3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13-14
- 1.2.4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14-16
- 2 问题提出16-18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16
- 2.2 本研究概念界定16-17
- 2.2.1 积极情绪16-17
- 2.2.2 教师职业倦怠17
- 2.3 研究工具17
- 2.3.1 积极情绪问卷17
- 2.3.2 职业倦怠问卷17
- 2.4 研究设计17-18
- 2.4.1 研究对象17
- 2.4.2 研究步骤17-18
- 3 问卷调查研究18-24
- 3.1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现状调查18-20
- 3.1.1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总体情况18
- 3.1.2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性别差异分析18-19
- 3.1.3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不同教龄阶段差异19-20
- 3.1.4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在是否担任班主任的差异比较20
- 3.2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20-22
- 3.2.1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现状20-22
- 3.2.2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22
- 3.3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关系22-24
- 3.3.1 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22-23
- 3.3.2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高低分组的积极情绪差异分析23-24
- 4 个案访谈研究24-26
- 4.1 研究目的24
- 4.2 研究方法24-25
- 4.3 研究过程25-26
- 4.3.1 研究者个人背景25
- 4.3.2 研究对象25-26
- 5 访谈结果26-29
- 5.1 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对职业倦怠的直接缓解效应26
- 5.2 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提高教师复原力作用效率26-27
- 5.3 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带来更合理的应对方式27-28
- 5.4 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感28-29
- 6 分析与讨论29-30
- 6.1 乡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29
- 6.2 积极情绪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存在直接缓解作用29
- 6.3 积极情绪为乡村小学教师建设更好心理资本进而减轻职业倦怠29
- 6.4 积极情绪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认知结构的改善减轻职业倦怠29-30
- 7 建议30-31
- 7.1 对乡村小学教师的建议30
- 7.2 对学校工作的建议30-31
-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4
- 附录34-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梅;汪海龙;刘颖红;;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艳梅;郭德俊;方平;韩学军;唐丽萍;曲静;;积极情绪影响任务转换的性别和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3 兰伟彬;常经营;;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4 王新;;积极情绪述评[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1期
5 刘天月;;积极情绪性质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李淑娜;郭洪波;;人格和积极情绪的相关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7年02期
7 吕杨;;情感教育实施过程中小学生积极情绪激发的作用解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11期
8 唐静;;满足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11期
9 王滨;;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作用机制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孙惠君;;休闲与积极情绪的产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娜;;浅析人格和积极情绪[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永;王振宏;;积极情绪、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邢采;孙健敏;;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曹忠良;;情绪工作中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的化解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权方英;李宏翰;;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朱丽芳;;积极情绪对不同认知风格个体的不合理信念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董俊;王振宏;张建飞;;不同趋近水平的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亚;王振宏;;不同趋近水平的积极情绪对反应抑制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王琦;董妍;邢采;;积极情绪与健康:研究进展与理论模型[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亚;;积极情绪对压力反应的调节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董光恒;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丽君;美感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对变化觉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4 石长地;积极情绪对整体与局部特征知觉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袁冬华;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邵华;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年
7 何晓丽;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与人际互动影响的线索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小月;不同注意偏向下内隐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小萌;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的预防与补偿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王璐;不同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情绪诱发视盲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4 鲍爱华;团体辅导培养医学生积极情绪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姜凤;企业家积极情绪对创业认知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宋洁;合理情绪训练对高职生积极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张云清;不同动机强度的趋近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任务难度的调节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应通;娱乐媒介对积极情绪的激发效应及机制探讨[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阳缘园;提升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团体干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昆;积极情绪对孤儿的面孔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3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