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当代学校德育改革定位
发布时间:2021-11-28 12:20
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基与血脉,其强弱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文化发展进程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由来已久,如果从彻底与猛烈的程度开始算起,当始于20世纪初。平心而论,这种批判与反思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包括文化自身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作用。我们现在既处于一个新时期,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阐述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其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成为新时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性原则和思想,也是学校德育改革科学定位的思想基础。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一)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糟粕与精华并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与历史局限性
3.“凝魂聚气”[1]163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与继承性
(二)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清醒的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
2.顺应世界潮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世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发展定位
3.文化的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361
4.“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打造全球共同体”:传统文化的现实发展路径
二、基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定位思考
(一)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授,应注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与文化内容选择和呈现的民族性。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体现文化创造的原创性和对传统文化诠释与转换的时代性。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德育改革内在要素的整体性,与家庭、社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系统性,以及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建设的综合性。
(二)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过程中应该避免的几个认识论上的误区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绝不是独立于世界文化传统之外的孤立片段,它既具有连续性的历史继承,也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具特色立足于发达而先进的历史文化根基,具有深远悠久且广泛的影响,虽然不可避免其历史局限性与瑕疵,但绝不是一种“落后与保守”的文化。
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虽然也曾遭遇困惑甚至危机,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4.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并非一套以抽象的概念所构成的学术话语体系,而是一个充满着内在生命力的生生不息、宏大丰富、立体多元的“生命·实践”[10]体系。
5.“中国特色”德育模式并非一个缺乏自身逻辑性的封闭系统,中国传统德育不仅具有理论上的自洽性,而且也是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更新的开放系统。
三、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研究中国道路应避免四个误区[J]. 许峰. 理论视野. 2016(08)
[2]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 教育研究. 2004(02)
本文编号:3524416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一)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糟粕与精华并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与历史局限性
3.“凝魂聚气”[1]163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与继承性
(二)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清醒的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
2.顺应世界潮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世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发展定位
3.文化的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361
4.“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打造全球共同体”:传统文化的现实发展路径
二、基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定位思考
(一)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授,应注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与文化内容选择和呈现的民族性。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体现文化创造的原创性和对传统文化诠释与转换的时代性。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德育改革内在要素的整体性,与家庭、社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系统性,以及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建设的综合性。
(二)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过程中应该避免的几个认识论上的误区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绝不是独立于世界文化传统之外的孤立片段,它既具有连续性的历史继承,也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具特色立足于发达而先进的历史文化根基,具有深远悠久且广泛的影响,虽然不可避免其历史局限性与瑕疵,但绝不是一种“落后与保守”的文化。
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虽然也曾遭遇困惑甚至危机,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4.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并非一套以抽象的概念所构成的学术话语体系,而是一个充满着内在生命力的生生不息、宏大丰富、立体多元的“生命·实践”[10]体系。
5.“中国特色”德育模式并非一个缺乏自身逻辑性的封闭系统,中国传统德育不仅具有理论上的自洽性,而且也是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更新的开放系统。
三、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研究中国道路应避免四个误区[J]. 许峰. 理论视野. 2016(08)
[2]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 教育研究. 2004(02)
本文编号:3524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52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