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简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发布时间:2016-04-28 21:35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与中小学教学的互动、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等,以确保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性和方向性,实现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引领与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师教育 课程改革 教学方式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以及六个层面的统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高师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此目标实现的关键则是为达到形成此目标的有效教育过程与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有效的教学方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及其与物质结合的技术性的方式”,只有这两种方式统一才会引起教学方式的真正变革。教学方式不仅是组织、传授教学内容的过程、方式,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不同教学内容、知识观、价值观统领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与其理念相一致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式既是实现三维目标统一的重要内容,又是其重要的活动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相比更是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它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为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等弊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倡导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教育如何适应、引领、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保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性和方向性,这不仅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的素质,教学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二、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结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精神与内容,对进行中小学师资培养的高师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过多关注技术性方式,忽略观念性方式。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观念的方式指导着教育实践行为,而与物质结合的技术性方式是在观念影响下呈现的方式,比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的运用等。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掌握以及教学质量。但是,我们的教师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与物质结合的技术的方式呈现,而忽视对观念性方式的关注;在技术性方式上又过多关注教师教的方式而忽视学生学的方式,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建立在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导致学生学习中缺乏能动性、主体性以及独立个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要改变的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观念上的。
  2.教学方式单一、被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我国教师教育中“教师主体”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习惯于主宰着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基本上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重教师“教”,忽视学生的主动的学,学生成了教师知识灌输的容器,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注重面向集体进行教学,忽视小组间多方交往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更多是一种“个体学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忽视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探究的欲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种被动单一的教与学的方式如果长期下去会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活力,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将被扼杀,也必然会使职前培养的这些“准教师们”一走上讲台就要重新进行教学方式的学习与培训,导致整个教育资源的浪费。
  3.缺少与基础教育实践上的互动。加强与中小学的互动,积极主动介入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践,及时了解新课程实施的状况,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基础教育的指导者,而不是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共生者,很少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了解新课程,体会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变化;课堂教学由于缺少来自中小学生动的教学案例,以脱离基础教育实践的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常常缺乏兴趣。这种与基础教育改革相脱节的教师教育影响了教师教育的质量,延长了师范生将来入职的适应过程,制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解决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脱节的基本策略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这也决定教师教育必须将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目标,为新课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多种能力的新型教师,而不能各自为政。
  1.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教师教育,应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实践,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师范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实施中深刻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学科标准,积极践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明确高师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直接的服务。同时在教师教育中应广泛地把新课程的课程理念、实施理念、评价理念等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与接受,最终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
  2.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新课程倡导有意义的建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教育在课程实施中改变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积极主动形成以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为基本的教与学的新理念。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够根据教学实际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将合作交流、案例教学、专题研讨、行动研究等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这不仅是教师教育的应然目的,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然目的。
  3.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为学生创建开放的、面向实际的、有利于进行探究体验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如实验、设计、体验、探究等的参与来理解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和师范生的自我意识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教师鼓励师范生将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将有价值的问题确定为研究的课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验、表达、交流和反思;另一方面,教师可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发现的真实问题呈现在师范生面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目标。
  4.加强与中小学教学的互动。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紧密合作结成的教学实践共同体,不仅有利于双方建立一种平等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而且使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最终走向互动、对接,实现共生的良性发展轨道,将更加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建设。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为我们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例如,近几年我国的许多高师院校采用的“双导师”这种“大学—中小学”合作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一体化合作模式是实现与中小学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解决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相脱节的有益尝试。
  “双导师”是中小学教学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和高师院校理论课教师一起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见习和实习工作,二者分工协作,共同培养和引导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具体做法:一是高师院校教师聘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担任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导师,作为学生的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也可请其给师范生上课或做专题讲座等。二是高师院校的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中小学担任某一学科的教师,并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教研活动与教改活动,亲身体验新课程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使高校的教师们能亲自聆听、感受一线教学的变化,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将自己凌驾于基础教育之上的指导者的角色,并为改进教师教育提供实践依据。
  这样经过大学四年培养出来的“准教师们”在学校不仅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也提前接受、学习和介入基础教育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都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与体验,这对于教师教育来说不仅是一种资源上的节省,更是直接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本文编号:35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5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4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