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试论马克思就业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指导初探

发布时间:2016-04-28 21:20

  [论文摘要]马克思作为较早注重就业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就业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业理论的基础和发端,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就业思想 高校毕业生 就业政策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其就业思想主要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失业问题的原因、失业类型的深刻剖析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业理想的构建。这些就业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业理论的理论来源,为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就业思想的界定

  马克思对就业问题的研究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两个背景基础之上来进行的,这也是深入理解其理论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在就业问题还未完全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的时候,马克思就已开始了对其的理论研究。
  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初期产生的失业问题是马克思就业思想研究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后者这一历史发展阶段,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就业思想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发端。接着,这种简单协作进一步发展为“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即工厂手工业形式(这种形式是以分工为前提和基础的);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取得了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变革,即“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由此可见,马克思并没有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原因简单归结为是资本积累导致的一种结果,而是更加深远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对失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从马克思就业思想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的原因和类型
  1.产生原因——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资本有机构成入手,通过分析得出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对雇佣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和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增加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积累的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最终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的根本原因。
  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来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存在着引导不够的问题,以此导致公众和高校毕业生对当前就业问题出现的必然性和客观性认识不够充分、理解不够到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和存在失业现象是正常的、必然的和客观的,需要相关政策正确和到位的引导。但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倾向与现实存在的差距来看,相关政策的引导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到位的问题。
  2.失业的类型。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的劳动力“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所谓流动形式是指临时性失业者,其失业原因是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工作;所谓潜在形式则是指剩余劳动力,,主要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所谓停滞形式是指其他形式的灵活性劳动者,这类劳动者一般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靠零散打工来勉强维持生计。
  从马克思失业类型分析来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宏观调控政策不合理的问题。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马克思对失业类型的概括和界定具有极高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优秀理论品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所致,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脱节,凸显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够合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调控显得相对滞后。
  (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业理想
  1.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合理分配劳动力。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律,即有计划按比例合理分配劳动力。这个基本经济规律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前提就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
  从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一个基本经济规律的思想来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培养结构滞后和盲目。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就在于国家和政府能更加有序、合理地做好宏观调控,包括合理引导高校进行分类发展和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化。但就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实际来看,相关政策在合理引导方面显然存在一定问题,由此导致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相对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2.关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业的美好理想。马克思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天然享有就业权,这是由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和单个个体劳动的归属所决定的。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将被消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会存在长期失业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进入高级阶段,在物质生产之余利用自由时间来从事的各种创造性劳动是人类为了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而进行的,也就是真正自由的劳动(区分劳动是谋生还是自由劳动的根本标准有三个:社会性、科学性和主体性)。到了那个时候,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按需分配,个人劳动从谋生转变为自由劳动,这样就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
  从马克思对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业的美好理想来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以人为本方面还有一些相对不足。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充分高质量的就业目标是党和国家注重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就业,还渴望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无论是充分就业还是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依靠国家相关具体政策来落实和实现,而现有的部分具体政策在制定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以致影响了政策实效性的发挥。



  三、马克思就业思想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提供方法论指导和认识论意义
  准确揭示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切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所在,而理论的价值和作用则在于能够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的产生、发展乃至消亡进行了科学的逻辑分析和论证。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就业思想,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的必然性,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具有十分深刻的认识论意义。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失业的原因、类型的深刻剖析和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业理想的构建,我们可以明确: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因素。所谓物质基础因素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实现更高效率生产的内在必然要求,所谓制度基础因素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特殊性导致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这与马克思对于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论断在抽掉资本主义这个形式后的真理性认识是相一致的。
  (二)有助于明确政策解决问题的基本取向
  1.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虽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失业问题的物质基础或者原因归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和大工业阶段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马克思也同样看到了机器和大工业阶段排挤的是应用它的部门,而其也“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由此可见,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联系。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从消费资料部门的增长变化入手分析,得出了产业之间存在联系的结论。基于产业之间的联系,马克思进一步发现了就业结构同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规律,即就业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或者说社会分工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马克思认为,机器和大工业时代将会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由此将会产生许多新的生产部门(例如非生产部门),这些新的生产部门劳动需求的增加必将导致劳动力就业的部门结构发展变化(即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间的分工则会对就业增加具有推动作用,“它使它所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马克思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对于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认识和有效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意义: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则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中之重。
  2.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关于技术发展与就业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科学论述。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有挤出效应,即技术进步会带来对劳动者需求的暂时减少;但技术进步也会产生创造效应,即带来新的劳动需求。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中的技术进步和就业关系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从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来看,科技力量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因此,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颇为严峻的时刻,一方面要看到技术发展必将带来社会就业总量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技术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而带来的新就业岗位必然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选择上必须坚持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不能以牺牲技术进步来换取一时就业量的相对稳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必须着眼于提高生产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科技创新和进步。只有创新才是实现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和关键,也只有经济实现健康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做好科技进步挤出效应的保障和防护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维护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编号:35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5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