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德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世纪中叶起,教育人类学在德国业已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与英美国家相比,德国教育人类学具有开放性与"大陆性"特征,并以人类自我形象为核心议题。在全球化进程背景下,教育人类学面临新的问题,通过反思德国先后经历的哲学、现象学以及整合取向的三种教育人类学的传统范式,历史文化取向的出现为教育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展望未来,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将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注重交叉学科与跨学科、交叉文化与跨文化,以及把人文艺术教育作为研究重点等特点。
【作者单位】: 柏林自由大学教育与心理学学院;
【关键词】: 德国 教育人类学 全球化 人类自我形象 历史文化取向
【分类号】:G40-056
【正文快照】: 在进行教育人类学研究时,我们首先会面临这样一个困扰,即教育人类学自身由哪一、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基本特征:些内容构成,包含哪些维度。这一困扰从另开放性与“大陆性”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教育人类学本身的复杂性与开放性。因为,人类学理解与人类学的视本文将谈到的“教育人类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拉尔夫·波萨克;郝小斐;陈红燕;;图片阐释:作为一种质性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年01期
2 陈学金;;德国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J];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04期
3 张志坤;;由身体回归引发的教育反思——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思想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4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李明明;;教育的历史人类学:问题与方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陈红燕;;德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6年04期
2 孙丽丽;;伍尔夫教育仪式思想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杨秋宁;肖龙海;刘慎军;陈红燕;;医学院校“双向”跨文化能力培养框架的构建和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10期
4 陈学金;;德国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J];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04期
5 田晓伟;;论教育研究中的空间转向[J];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6 姚岳绒;;残缺式教育下的惨剧——中学生弑母案的反思[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3期
7 张志坤;;仪式教育审视: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学金;;论教育人类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在不同国家的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2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李明明;;教育的历史人类学:问题与方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3 汪信砚;人学与哲学的关系辨正[J];哲学动态;2002年06期
4 李玉彩;俄国学者重新开始研究教育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战龙;“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一辑出版[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2 李复新,瞿葆奎;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3 苏日娜;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刘晓芳;骆毅;;简评西方教育人类学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常永才;;何以促进教育人类学发展:美国学者学习领域研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7 李政涛;;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8 樊秀丽;;教育人类学性格的探讨[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9 陈云恺;;人性培育与教育人类学的本土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03期
10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杨中枢;;本尼迪克特的意义:教育人类学的视角[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黄菁;;西南少数民族和谐社区结构的教育人类学分析——以云南贡山丙中洛乡为例[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重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应然”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李翠 吴艳;专家学者在京交流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国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类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2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黄宫亮;教育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6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凤娥;“状元村”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单晓溪;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冯跃;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观察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李恬;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德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3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7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