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度测试量表修订与提升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度测试量表修订与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人际信任度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交往对象的人品和能力的可靠程度及其某种行为选择的心理预期程度。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历来倡导诚信为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人际信任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访谈和归纳文献对张建齐(2012)的《大学生人际信任量表》进行修订,并使用修订后的量表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687份。研究对象:南昌大学在校大学生研究结论:(1)本研究修订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量表》由能力信任和人品信任两个分量表组成,能力信任分量表由对家人能力的信任、对好友能力的信任、对恋人能力的信任、对师长能力的信任和对同学能力的信任5个维度组成;人品信任分量表由对家人人品的信任、对好友人品的信任、对恋人人品的信任、对师长人品的信任和对同学人品的信任5个维度组成。(2)修订后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6,分半系数为0.918;能力信任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8,分半系数为0.671;人品信任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6,分半系数为0.765,可以作为测查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有效工具。(3)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4)大学生对他人人品的信任度高于对他人能力的信任度。(5)本研究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适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同伴之间通过真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成员间做到平等地沟通,促进亲子关系融洽;亲密恋爱关系能减弱大学生的孤独感;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诚信、和谐的环境;社会给予大学生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信任度 量表修订 提升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引言9-13
- 1.1 问题提出9
- 1.2 研究目的9-10
- 1.3 研究意义10
- 1.3.1 理论意义10
- 1.3.2 现实意义10
- 1.4 研究思路10-11
- 1.5 研究假设11
- 1.6 研究方法11-13
- 1.6.1 文献综述法11
- 1.6.2 问卷调查法11
- 1.6.3 半结构式访谈法11-12
- 1.6.4 综合归纳法12-13
- 第2章 文献综述13-23
- 2.1 国内外人际信任度概念讨论13-15
- 2.1.1 国外研究13-14
- 2.1.2 国内研究14-15
- 2.2 国内外人际信任度的相关研究15-19
- 2.2.1 国内外有关人际信任度的相关研究15-16
- 2.2.2 国内外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相关研究16-19
- 2.3 国内外人际信任度测量工具的相关研究19-21
- 2.3.1 国外研究19-21
- 2.3.2 国内研究21
- 2.4 小结21-23
- 第3章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量表的修订23-33
- 3.1 量表的选择23
- 3.2 量表的修订23-31
- 3.2.1 项目的变动23-24
- 3.2.2 预测量表施测24
- 3.2.3 预测量表分析24-31
- 3.3 正式量表的确定31
- 3.4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31-33
- 3.4.1 信度检验31-32
- 3.4.2 效度检验32-33
- 第4章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现状33-40
- 4.1 正式量表的施测33
- 4.2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33-40
- 4.2.1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性别上的差异34-35
- 4.2.2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年级上的差异35-37
- 4.2.3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专业上的差异37-38
- 4.2.4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38-39
- 4.2.5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39-40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40-46
- 5.1 大学生人品信任度与能力信任度差异的讨论40
- 5.2 不同交往对象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影响的讨论40-41
- 5.3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41-42
- 5.4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42-44
- 5.5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专业上的差异讨论44
- 5.6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讨论44-46
- 第6章 提升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策略46-50
- 6.1 适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身修养46
- 6.2 同学和朋友之间真诚交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46-47
- 6.3 家庭成员平等沟通,促进亲子关系融洽47
- 6.4 亲密的恋爱关系能减弱大学生孤独感47-48
- 6.5 高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诚信、和谐的环境48-49
- 6.6 法律和道德要给予双重保障49-50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50-52
- 7.1 研究结论50
- 7.2 研究不足50-51
- 7.3 研究展望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56-61
- 附录A:预测问卷56-59
- 附录B:正式问卷59-6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因素分析——以南昌地区为个案调查中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 罗任;周茜;谢海燕;;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分析[J];中国校医;2006年04期
4 杨昭宁;贾蕊;陈祥丽;;高中生自尊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5 孔繁昌;周宗奎;;青少年人际信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Z1期
6 李妍;贾林祥;;从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人的人际信任[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刘海珍;张鹤;;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8 郝明亮;;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调研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0年05期
9 张鹤;刘海珍;;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许振兴;;贫困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莉;王沛;;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李晔;刘华山;;学生信任问卷的编制及试用报告[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康廷虎;白学军;;任务风险对信任游戏中个体人际信任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孙雅娜;王滨;罗伟;张改叶;李志海;;咨询深度问卷的编制以及其与人际信任、自我表露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孔繁昌;周宗奎;;12~19岁青少年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小文;姚本先;周宵;;中学生依恋及其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胡丹凤;侯天卉;;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卉;谢亚静;刘华山;;人际信任、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董妍;情绪影响人际信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黄陵东;人际信任是社会信任的微观基础[N];福建日报;2006年
3 丁宁;理解 沟通 求助[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罗书伟 陈旭;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构建[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 窦东徽;经济学让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曹英 张琴琴;“人际信任”破题小企业融资难[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7 调查执行 朱恩青 甄林萍 指导老师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小章;我凭什么相信你[N];浙江日报;2005年
8 龙丽达;对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问题的思考[N];吉林日报;2014年
9 徐永健;重视人际信任对构建微贷市场信用关系的创新作用[N];金融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罗书伟;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3 初浩楠;中国文化环境下企业人际信任及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婷;大学生人际信任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杨;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郝江丽;大学生人际信任预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于宏飞;青少年依恋倾向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贺爱彦;孤儿人际信任的内隐特性及干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7 陆凤英;儿童虐待对戒毒动机、人际信任的影响:自我概念的中介[D];西南大学;2015年
8 李芹;微信用户分享动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刘颖敏;陌生人社会中网络人际信任的形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10 刘艳;女性服刑人员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575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57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