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总结2016_有关教育理论题目_教育教育论文范文:简论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word版下载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教育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级的逻辑形式中进行更抽象一级的研究。这样的一种思维品质是人的理智的特点,正所谓不仅要埋头走路,还要抬头看路。人的反思产生的是极高的智慧,它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热爱。人们面对道德的沦丧会进行反思、面对认识普遍性的求证会进行反思、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悖论会进行反思,反思思维贯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层面。
摘要:对理论思维进行反思是教育研究成熟化的重要表现,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隐喻是教育语言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是教育理论构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学科种类的拓展、思想观念的革新以及研究策略的运用三个方面。
关键词:教育理论;理论构建;思维方式:隐喻
1672-4038(2013)07-0054-05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基于一定的思维方式而实现的,对于教育现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思维方式可循。我们通过特定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便可以产生特定的教育理论,因此教育研究的思维就是教育理论安身立命的根本,能够对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尤其是对理论构建的思维进行反思是教育学科发展成熟化的表现。当前,中西方教育理论繁花硕果,我们有必要对这繁荣背后的“内核”进行自觉的反思,把握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
一、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而进行反思
对教育理论发展进行反思,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进行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由提供海量免费
简介:理智的特点,正所谓不仅要埋头走路,还要抬头看路。人的反思产生的是极高的智慧,它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热爱。人们面对道德的沦丧会进行反思、面对认识普遍性的求证会进行反思、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悖论会进行反思,反思思维贯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层面。 西方教育理论的百家争鸣必定会在理论发展到一定时期引起研究者整理提供,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论文WORD版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
隐喻并不用标准或规定的方式来表述词语的作用,只是借助于对比、类似和相近来论述理由,,它与口号一样,也没有标准的陈述形式,缺乏系统。[6]在这三种语言形式当中,隐喻的语言形式遭到了人们的长期冷落,布列岑卡曾经讽刺过教育语言当中广泛存在的隐喻只是一种“蹩脚的诗歌”,[7]这与隐喻本身多舛的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在赫尔巴特提出科学化的教育学之后,隐喻被看作是不严密、制造混乱的表达方式。因此,无论是隐喻本身还是隐喻的思维方式被严格拒斥在教育研究的大门之外。然而,随着人们对隐喻的功能经历了修辞学研究、诗学研究、语言学研究以及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隐喻不再是被看作美饰语言的点缀,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语言学家考恩曾经说过,隐喻渗透了语言活动的全部领域,并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历程,它在现代思想中获得空前的重要性,从话语修饰的边缘地位过渡到了人类的理解本身进行理解的中心地位。德国学者卡西尔认为,语言被称为思想的衣服,除了几个原始的成分以外,完全都是隐喻。隐喻作为一种人类的“原始思维”伴随着我们理解教育的全过程。隐喻曾经被当作是语言的修饰而被弃至于认识的边缘,甚至遭到拒斥。然而近来的心理学、哲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并不是此前人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工具。隐喻的认知基础就在于它对于“相似性”的眷恋,能够将陌生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联系,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尽管,目前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其重要的认知功能已经被人们广为承认。
隐喻之于教育理论构建的功能一方面表现在隐喻的内容本身,另一方面则表现在隐喻的思维方式。在教育理论的范畴内,从古至今,隐喻的表达非常丰富,这方面现有的研究也已是硕果累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隐喻对于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从隐喻的表达中可以分析出其背后特定的作用所指,可以把握住教育理论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隐喻的思维对于教育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时候我们正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通过使用隐喻思维“相似性”的认知功能拓展了教育理论。由此可见,“教育隐喻首先是一种原始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认识教育、理解教育、体验教育的起点”,[8]同时,隐喻也是教育理论构建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当前,相较于隐喻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而言,隐喻思维对于教育理论构建的贡献或许更大。
三、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相关论文由收集整理提供,如需
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中充斥着对于不确定性、复杂性的承认,尤其是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包括个体的特征、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等各方面的独特性给予了史无前例的尊重。这充分说明,隐喻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得教育观念发生根深蒂固的变革。
3 隐喻思维与教育研究策略的运用
纵览教育研究策略,每种策略背后对于研究对象都有着一个基本的假设。我们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定义和描述实际上就是对研究对象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尤其是在认识的初期,往往是通过隐喻的思维方式实现的。“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11]进而对于“一个对象”的研究策略便会通过这种隐喻的思维方式被用在“另一个对象”的研究当中。教育研究策略的转变,必定会导致研究结果的转变,进而新的教育理论得以形成。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就是将教育研究的对象类似地看作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进而将自然科学研究当中运用成熟的实验策略运用到了教育研究当中。实验教育学强调对研究现象加以简化,将受检验的方式、因素、条件与其他无关因素严格隔开,并借助实验仪器、特殊设备以及某些人为策略来观察实验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特点:强调分组比较和以统计的策略定量地检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发现教育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据此揭示教育原理,确立教育原则。[12]而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不再静止地、机械化地看待研究对象,强调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强调研究对象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状况,反对此前研究那种试图获得包罗万象、具有普适性理论的“宏大叙事”。当前的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将教育研究当作是对“文本的解读”,针对的就是此前所提到的那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量化研究的不足。我国在本世纪前后,对教育研究的叙事策略及其应用也曾经掀起过一段时间的热潮。可见,通过隐喻思维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的理解会导致研究策略的不同,进而影响到教育理论的构建。
诚然,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肯定不止一种,也谈不上不同的可能性思维之间孰优孰劣,每一种都有其相当的作用价值,都会对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笔者所希望的则是研究隐喻这种思维方式在教育理论构建当中的作用方式和表现,希望拨开这种潜意识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的面纱,以便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自觉运用,以便使教育理论的发展得以突破。
参考文献:
[1]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王道俊,在困惑中求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1-6
[3]周作宇,元教育理论及其危险[J]教育研究,1997,(8):33-37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5]洪明,西方元教育理论发展历程探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42-147
[6]郑金洲,“教育口号”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27-30
[7]沃尔夫冈·布列岑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倡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高原,论教育隐喻理解的思维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13,(5):6-8
[9]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陈建翔,量子教育学:一百年前“量子爆破”的现代回声[J],教育研究,2003,(11):3-10
[1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2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论文资料由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8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5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