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疚、羞耻与道德取向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内疚、羞耻与道德取向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内疚、羞耻和道德取向的发展现状,探讨大学生内疚、羞耻与道德取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大学生道德公正和道德关怀取向的教育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以期更好的促进和培养大学生道德情绪和道德取向水平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卞军凤2015年修订适用中国大学生内疚羞耻问卷(GPSA修订版)和2015中文修订的道德取向测量问卷(MMO—2修订版),分别选取湖南省5所高校的本科、专科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700份,对所有的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回收有效的540份。结论:1.内疚——消极行为评价、内疚——弥补性倾向都与关怀道德取向存在正相关,且内疚——弥补性倾向能正向预测大学生关怀道德取向。2.内疚——消极行为评价、内疚——弥补性倾向与大学生公正道德取向存在正向相关,且内疚——弥补性倾向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公正道德取向。3.羞耻——消极自我评价与关怀道德取向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且羞耻——消极自我评价能正向预测大学生关怀道德取向。4.羞耻——消极自我评价也与大学生公正道德取向存在正相关,而羞耻——(退缩)回避与大学生公正道德取向不相关,并且羞耻——消极自我评价能正向预测大学生公正道德取向。5.相比较低水平的内疚——消极行为评价,羞耻——(退缩)回避在高水平内疚——消极行为评价时对大学生道德关怀取向的影响显著,即内疚——消极行为评价会增强羞耻——(退缩)回避对大学生关怀道德取向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内疚 羞耻 道德取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1. 文献综述9-23
-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9-15
- 1.2 研究动态15-23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23-25
- 2.1 问题提出23
- 2.2 研究意义23-25
- 3. 研究方法25-28
- 3.1 研究目的25
- 3.2 研究假设25
- 3.3 研究对象25-26
- 3.4 研究工具26-27
- 3.5 施测程序27
- 3.6 数据分析27-28
- 4. 研究结果28-37
- 4.1 大学生内疚、羞耻的特点28-30
- 4.2 大学生道德取向的特点30-32
- 4.3 大学生内疚、羞耻与大学生道德取向的相关关系32-33
- 4.4 大学生内疚、羞耻对大学生道德取向的回归分析33-37
- 5. 讨论37-44
- 5.1 大学生内疚、羞耻的特点37-38
- 5.2 大学生道德取向的特点38-39
- 5.3 大学生内疚、羞耻与道德取向的关系分析39-42
- 5.4 本研究对教育的启示42-43
- 5.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3-44
- 6.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9
- 附录一 内疚羞耻量表(部分示例)49-50
- 附录二 道德取向量表(部分示例)50-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晓丽;;浅谈如何培养人的道德羞耻感[J];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35期
2 任定保;谈学生羞耻心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0年21期
3 崔爱芝;;论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刘倩;;羞耻心:青年健康成长的情感体验[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年04期
5 刘雯雯;;关于内疚与羞耻差异的研究述评[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吴爱莲;;日语中表达“羞耻感”的词汇[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02期
7 陈云飞;;海南民谚解(之二)[J];椰城;2010年02期
8 高学德;周爱保;;内疚和羞耻的关系——来自反事实思维的验证[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9 王晓华;;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J];粤海风;2009年04期
10 高学德;;羞耻研究:概念、结构及其评定[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帆;张道芬;黄喜珊;;初中生羞耻感与攻击性的关系:羞耻应对的中介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段冬梅;;羞耻感重整理论的犯罪学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钱铭怡;刘嘉;;羞耻感与应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洪燕;;论羞耻感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对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杨玲;王含涛;;多元文化背景中学生的内疚、羞耻感及影响因素[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杨玲;王含涛;;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情境量表的编制及适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李虹;羞耻感功能论[N];光明日报;2008年
2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 李义山;文明来源于羞耻感[N];人民法院报;2013年
3 曹林;警惕公权对滥用财政已失去羞耻感[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陈季冰;惩戒产生畏惧而非羞耻之心[N];常州日报;2011年
5 深圳大学文学院 王晓华;有些人为什么淡漠了羞耻感[N];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周邦坤;女孩当街“裸讨”谁蒙羞[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7 侯宁;中国股市何时才能有羞耻感?[N];经理日报;2008年
8 李瑾;“欠债还钱”背后的道德问题[N];工人日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 袁云才;对“学术帝”受挫轻生的反思[N];长沙晚报;2014年
10 李建华;“家丑”不外扬[N];长江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英;当代青少年羞耻观的特征及成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晶;羞耻感教育模式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祺;羞耻感与羞耻感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德龙;中学生羞耻感和情绪状态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罗诚诚;大学生内疚、羞耻与道德取向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健芳;大学生羞耻感与成人依恋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辉;羞耻感的理论问题及其德育价值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帆;内隐、外显羞耻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邱燕;农村中职生羞耻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羞耻心培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竭婧;幼儿羞耻感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00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60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