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
本文关键词: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
【摘要】:同伴关系是高中生阶段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的质量与学业成绩、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校园同伴间暴力事件频发,给中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伤害,也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由此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于同伴关系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但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层面,仅限于指出了影响因素、问题所在、或从理论上给予对策和建议,真正做干预的研究屈指可数。根据已有文献了解到青少年同伴关系质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家庭中已有的沟通模式容易被带到同伴关系中去。因此要寻找一种理论既考虑了家庭因素的影响,又以改善沟通模式和人际关系为目的,萨提亚理论最为契合,因此本研究将以萨提亚理论为指导对同伴关系进行干预。以往文献均指出孤独感是同伴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后效,为了更好的衡量同伴关系的改善状况,本研究将孤独感作为检验同伴关系是否改善的一个标准。研究选用同伴关系量表及UCLA孤独感量表对560名高中生进行施测,之后按照一定的标准筛选出25名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组的12名被试进行每周1次,连续8周的团体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前后测量表、成员反馈表、个案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干预后实验组被试的同伴接纳显著提高(p0.01)、同伴恐惧自卑显著降低(p0.01)、孤独感显著降低(p0.01);成员对团辅效果及满意度水平较高。结论:高中生同伴接受水平显著提高;同伴恐惧自卑水平显著降低;孤独感水平显著降低。萨提亚治疗模式形式灵活、具有实践性,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借鉴、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 高中生 同伴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4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研究目的12
- 1.3 研究假设12
- 1.4 研究意义12-14
- 1.4.1 理论意义12-13
- 1.4.2 现实意义13-14
- 2 研究综述14-31
- 2.1 萨提亚治疗模式14-24
- 2.1.1 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14-16
- 2.1.2 萨提亚治疗模式的技术16-21
- 2.1.3 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介绍21-23
- 2.1.4 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应用23-24
- 2.2 同伴关系24-29
- 2.2.1 同伴关系的定义24-25
- 2.2.2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25-26
- 2.2.3 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26-28
- 2.2.4 同伴关系与孤独感28-29
- 2.2.5 萨提亚模式对改善同伴关系的适用性29
- 2.3 以往研究述评29-31
- 3 团辅活动前的准备31-34
- 3.1 领导者31
- 3.2 团辅方案设计的依据31-34
- 3.2.1 现实需要31-32
- 3.2.2 理论依据32-34
- 4 研究过程34-37
- 4.1 研究方法34-37
- 4.1.1 被试的筛选34
- 4.1.2 研究工具34-35
- 4.1.3 实验设计35
- 4.1.4 实施过程35-36
- 4.1.5 效果评估36
- 4.1.6 数据处理36-37
- 5 研究结果37-58
- 5.1 高中生同伴关系和孤独感量表结果37-40
- 5.1.1 实验组、对照组同伴关系、孤独感平均数的差异检验(前测)37
- 5.1.2 实验组同伴关系、孤独感平均数的前后测差异检验37-38
- 5.1.3 对照组同伴关系、孤独感平均数的前后测差异检验38
- 5.1.4 实验组、对照组同伴关系、孤独感平均数的差异检验(后测)38-39
- 5.1.5 实验组同伴关系、孤独感分数的前测与3个月追踪后测差异检验39
- 5.1.6 实验组、对照组在量表上的前后测变化趋势39-40
- 5.2 团辅活动满意度问卷结果40-41
- 5.3 团体活动效果评估表结果41-42
- 5.4 团体成员反馈结果42-45
- 5.5 个案研究——我们能好好沟通吗?45-55
- 5.5.1 家庭雕塑背景45
- 5.5.2 家庭雕塑前的准备工作45-46
- 5.5.3 家庭雕塑过程46-55
- 5.6 追踪回访55-58
- 6 讨论58-61
- 6.1 萨提亚模式对改善高中生同伴关系的有效性探讨58-59
- 6.2 萨提亚模式疗效因子的探讨59-61
- 7 结论与展望61-62
- 7.1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61
- 7.2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2 汪均裕,莫民强;高中生同伴关系发展特点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3 毕晓平;;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研究回顾[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年00期
4 刘志敏;;儿童同伴关系与社会技能训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刘海鹰;;中小学独生子女同伴关系调查[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吴寒冰;秦兴艳;施光艳;肖娟;;非指导性团体游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7 缪周芬;;儿童同伴关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8 宋玲;;同伴关系与集体自尊关系研究及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郭腾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1期
10 陈辰;;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媛;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同伴乐观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傅丽萍;谢国秀;;老年人同伴关系发展与其情绪健康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康春花;应晓菲;;儿童同伴关系的聚类分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富洪;黄希庭;;6~8岁儿童的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洋;雷雳;;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在欺负情境中的角色行为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熊明生;;身体活动领域青少年儿童的同伴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幼穗;;幼儿同伴关系与情绪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春燕;纪林芹;张良;张文新;;青少年早期同伴关系不利和抑郁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谢国秀;傅丽萍;;老年人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社会性影响因素[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钢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沉浸在另一个世界的孩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校长 赵桂霞;寻找“痛点”背后的真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婷;警惕孩子的暑假忧郁症[N];光明日报;2004年
4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李蕊;请让我来帮助你[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泰州市少年宫 朱慧;在生活中感受美[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檬;中学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柴甜甜;初二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炎辉;初中生心理地位与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戎骏;初中生同伴关系现状与应对[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孙昭;初中生欺负/受欺负的社会学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5年
6 罗甜甜;同伴关系对钢琴专业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冯婧;幼儿玩耍电子游戏的情况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素芳;他人面孔吸引力对儿童信任的影响:同伴接纳的中介作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洪淼;共情训练对改善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梦瑶;合作游戏对3-5岁语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32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63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