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你的位置: 欣月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教育理论
浅谈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5-11-20 03:18
终身教育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等人。本文简要地介绍终身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终身教育理论概述
终身教育的思想早在远古时代就存在于人们的言论中。许多有识之士在实践中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仅仅在学校里接受教育, 教育应该是人整个一生必须从事的活动, 应该活到老, 学习到老。但真正对终身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法国著名教育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保罗·朗格朗, 他于1965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所作的《何谓终身教育》的主题报告, 认为传统教育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分成两个阶段,前半生用于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 后半生用于工作和生活是毫无依据的, 现代社会的迅猛变革要求人不能把教育局限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 而应该是一个终身化的过程, “换句话说, 终身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 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 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有机的内在联系。”终身教育”是指贯穿人一生的全面的、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 是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所受到的各种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上, 保罗·朗格朗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含义、意义以及实施终身教育的民主化、终身化、主体化和实用化等基本原则。他的报告获得了与会学者的普遍认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 保罗·朗格朗于1970 年出版了他关于终身教育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导论》, 该书出版后迅速被译成英文、德文、中文等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大量发行, 使终身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1972 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埃德加·富尔等人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这是关于终身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作, 该书在继承《终身教育导论》观点的基础上, 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的角度对终身教育产生的历史根源、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的意义以及终身教育实施的原则、如何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构建学习化社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对终身教育理论的建立以及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 世界各国对终身教育理论的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各国政府和一些民间教育团体的支持下, 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少专门研究终身教育理论的研究机构, 许多学者潜心研究, 出现了戴夫的《终身教育基础》(1976 年版), 科洛普罗的《迈向终身教育体系》(1980 年版)、池田荣一的《终身教育大全》(1987 年版)等专著和大量的研究论文, 使终身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实用化等教育理念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为各国领导人和广大民众广泛接受,并已经成为欧美、日本等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性指导思想, 促进了这些国家教育观念的更新改造,也加快了这些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和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步伐。
终身教育理论于20 世纪70 年代初传入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导论》和埃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大量出版发行, 这有力地促进了终身教育理论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协助下, 经过我国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身教育理论中强调不能把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 教育应该是个体终身化的过程;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民众的, 必须是实用的和有趣的等观点已经被我国文化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民众所接受, 有些还被写入了国家的法令条文中去, 对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影响
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以来终身教育理论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对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促进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国民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进步, 使得我国教育政策法令不断完善, 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变革特别是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由于受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在经济建设、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估计不足, 对终身教育更是严重忽视。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以来,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终身教育理论开始传入我国, 它所强调的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不能把教育训练局限于学校教育的阶段, 要使教育训练终身化、要做到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 要加强教育训练内容和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等观点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激起了我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原有教育观念进行全面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 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改造过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年协助下, 终身教育理论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在我国广泛传播, 终身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教育终身化、教育的主体性、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实用化等观点已经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我国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国民的共识。和以前相比, 现在我国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时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 特别重视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形式的终身学习, 注意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当今时代, 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冲击下, 我国传统的过于关注教师职前教育的师范教育制度开始向更加关注教师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制度转变,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又引起了他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 促使他们按照终身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进而对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影响。可以大胆地预计, 终身教育理论将继续冲击着我国现有的教师教育制度,促使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更加关注教师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从而全面影响和推进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二)它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的制定与完善
终身教育理论传入我国并对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制度的变革产生影响是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 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把终身教育理论倡导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令的制定。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 , 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会议上提交的主题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观念将进一步更新, 教育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 教育的结构将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教育将成为应该覆盖全社会的、纵横交错的网络。”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要本着注重实效的原则, 把大力发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 重视从业人员的发展。”
1995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则提出了要用法律的手段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指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统筹各级各类资源, 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 积极推进社区教育, 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探索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则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 1999] 9 号), 端正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发展继续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要实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造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这一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 就是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这充分表明终身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已经为我国主要领导人所接受, 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并将继续在我国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制度制定, 促进我国学习化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战以后,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人才的培养和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数量、质量方面不断增长的新要求, 就必须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在继续重视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 满足社会各界人们更新观念、增进知识技能、拓宽视野、增强工作能力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而在人口数量极其庞大、素质偏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各地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中国, 大力发展依托各级学校教育机构和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继续教育, 是完成我国政府提出的不断提高国民文化素养,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 建立人才强国的最佳途径, 也是我国向学习化社会迈进的必由之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当今时代, 新知识层出不穷,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 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 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 为各级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终身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个性化和实用化, 这为我国新时期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 全面推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终身教育理论是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将继续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1 .它将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任务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要按照终身教育理论的要求, 根据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以及远程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 特别是在制定继续教育目标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要更加突出让学习者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 要注重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他们形成终身主动探求知识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终身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所指出的:”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 不仅要为儿童和青年们打算, 也要为成人们考虑, 不论什么年龄, 只要他们需要这种教育, 就要为他们考虑。这种教育尽管是传授基本知识, 但是它还要人们学会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它必须努力培养人们, 具有自学的爱好, 而且终生都具有这种爱好。在发展人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的同时, 还必须激发他们求知识、提问题和向自己提出疑问的欲望。最后, 这种教育还必须使人们感觉到, 他是属于一个共同体的成员, 而且无论对人对己都富有一种创造性的责任。” 终身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保罗·朗格朗也认为”学校的职能是通过有计划地训练, 发展反省能力、有条不紊地工作的能力, 确定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的能力。通过奖励、对话与协作, 教会学习。”
2 .它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终身教育理论的倡导者对如何选择和确定教育内容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强调教育者在选择和确定教育内容的时候要注重基础, 突出实用性, 体现个性、重视学习者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埃德加·富尔指出:”从今以后, 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的内容, 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 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 如何探究世界, 而且学会如何连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在《从现在到2000 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中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物质生产,也改变了社会生活。它要求普通教育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对传统的知识应该认真地加以选择, 因为他们始终是主要的基础知识。对经过更新的现代知识更需要认真选择。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这不仅能激发学生为掌握好基础知识而学习的愿望, 而且能大大促进他们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要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 就要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倡导的注重基础、突出实用性、体现个性、重视实践的要求,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当地的实际、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学习的规律来确定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真正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多样性, 更好地满足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欲望, 促使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3 .它将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确定与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终身教育理论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极力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中指出:”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 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 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他是依靠征服知识而获得教育的。这样, 她便成了他所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 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终身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参与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的理念对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确定与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提高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质量, 就必须按照终身教育理论的观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造, 教育者要牢固地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 要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让他们在利用周围环境和原有经验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主动学习的欢乐, 促使他们形成终身主动求知、勇于创新、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4 .它将使我国中小学的师生关系朝着更加民主和谐的方向发展
终身教育理论的倡导者认为要实现教育的终身化, 关键在于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而只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实现了, 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民主化, 因此他们特别关注教育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除了它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 那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毫无疑问, 在未来几十年中, 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 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将受到重视, 指令性和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这样, 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 它更多的是一位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终身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观点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 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预计,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推动下,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强制灌输为主要特征的师生关系将会被强调相互尊重和协商对话的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取代。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将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实际需求,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模式, 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人性关怀,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上一篇:浅谈重心转移与问题转换——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 下一篇:浅谈我国主体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进路
本文关键词: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7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8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