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论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及其价值1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0

 摘要: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是中国教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对教育学思想理论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主要有五个科学概念:教育、教育创造、教育课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并构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教育创造是贯穿于统一整体的灵魂。建构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科学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编辑。  
  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它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教育客观世界,是教育学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构筑教育学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因此,需要在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目前,许多学者关注到了教育学概念的科学性问题,但大多数学者只是停留在对教育学的“教育”概念的语言分析,建设性不足,批评性有余。尽管对教育学的主要概念进行语言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如果将教育学的概念研究仅仅局限在语言分析,而不关心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不分析教育学的概念所反映的具体实践经验,不研究教育学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就会大大降低教育学的价值和教育理论的实践力量。我们认为,建构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及其体系,有利于促进教育学理论的创新,使中国教育字逐步地真正地走向成熟,走向实践,走向世界。
  
  一、建构中国教育学迫切需要科学概念
  
  目前中国教育学的概念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生成机制都存在许多问题,如概念模糊、概念片面、生造概念、简单移植概念,笔耕文化传播,造成教育学领域的思想混乱,具体表现在:
  
  1 概念主观色彩过浓。缺乏客观性
  科学概念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教育学的科学概念自身存在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它既是对真实教育世界的反映,又体现着作为认识主体的教育学者的创造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形成过程表达了从真实教育世界抽象化为教育概念的符号世界的逻辑线路。然而,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大多是“照搬”国外的教育术语或直接套用其他学科的概念,许多概念缺乏“教育事实”基础。教育学的概念知识生产既脱离了中国教育实践及其社会条件,也违背了教育学科学概念演化的内在逻辑根据。还有许多学者生造了许多教育学的概念,既违背了“约定俗成”的民族思维习惯,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述形式。教育学成了人人都可以指手划脚的“大众”科学。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学经常遭受“不具现实感”、“缺少理论性”批评的原因。
  
  2 概念模糊不清。缺乏相对稳定性
  概念均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一个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一个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对一个给定的概念而言,其内涵和外延有着确定性的一面,这是不同概念得以区别的前提,也是概念作为科学认识的基本单元的重要保证。教育学的科学概念的客观性、清晰性是由其稳定性实践来源决定的。但是,在我国众多教育学著作中,教育学的概念在内容上没有反映我国教育实践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在形式上缺乏相对稳定性,如对教育学的科学概念解释既有规范用法,又有描述性用法,还有规定性用法,有时三种用法同时出现;而且经常用具体的“解读”淡化了抽象“概念”内涵的固有性。
  
  3 概念缺少理论灵魂.缺乏统一性
  教育学的科学概念生成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经验事实(观测到的教育实践信息),二是主体的创造(如主体的知识结构与教育信念)。后者既和教育研究者自身的素质有关,也与当时的科学理论背景有关。教育学的科学概念的生成是经验、信念和词汇交互作用的结果。现有的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分别有着不同的学科视角,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管理学、人类学等;不同的教育流派对教育学概念的解释也千差万别。由于教育学缺少统一的理论灵魂,概念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有时甚至同一概念在同一本书不同的章节的解释也不一样。尽管不少学者对教育学的概念的精彩分析,像在教育学知识海面上泛起的点点波光,但人们却不知道这光从哪儿发出的。
  造成目前中国教育学基本概念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部因素外,主要是教育学研究者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漠视、对西方文化教育盲目崇拜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研究心态,以及教育学发展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基本的学科规范和自我反思意识淡薄等弊端。因此,建构中国教育学,迫切需要深入反思我国现有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及其思想方法,并提炼出新的科学概念。
  
  二、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科学概念
  
  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是指教育学的基本科学概念。它是构成教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对教育学思想理论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主要有五个科学概念:教育、教育创造、教育课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其中,教育创造是贯穿于教育学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灵魂。
  
  1 教育
  什么是教育?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作过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说明。在中国古代,《五经》的《尚书·舜典》记载:“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是五常教育)这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含义的表达。而《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教育即教诲与教化之意。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对教育的说法是:“有教无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中庸》解释为“修道之谓教”。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以善先人谓之教”。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作善也。”唐代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宋代的胡瑗:“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王安石:“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朱熹认为,“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圣贤教人,只是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性者天道,习者人道。”清代的颜元:“人言教职为闲署,不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蔡元培:“学校教育注意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王国维:“教育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陶行知:“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在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如果美德即知识,美德就可以由教育而来。”柏拉图:“除非男女受着一样的教育,否则就不能使妇人有同男人一样的责任。”亚里士多德:“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业。”“心智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归于教育。”古罗马的昆体良认为,“大多数人既能敏捷地思考,又能敏捷地学习”;“绝大名数儿童表现出大有培养前途的”。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人人都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

本文编号:2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2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