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及其价值2
目的任务、内容方法与教育活动过程等。但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论未能按照教育创造本性的要求,理解教育创造
实践活动,而把教育者视为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的灌输者或灌输的专制者,把受教育者视为被动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的器皿或工具,这就从本质上抹杀与违背了人的创造本性与教育的创造本性。这种情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教育实践活动中长期普遍存在着,它严重阻碍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创造本性的发挥,妨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成长。我们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中有思想意识、有智慧、有情感、有意志、有性格与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人;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他们不仅要创造性地传习与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智慧、思想道德、能力与技能以及优良的行为习惯,而更主要的是要进行创造,即创造新知识智慧、新思想道德、新能力与技能和新行为习惯等等。事实上,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目的任务、教育内容与方法以及整个教育活动过程,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创造的。教育活动具有强大的创新生命力,能把现有的人造就成为各种优秀人才,以促进人和社会更好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教育创造本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着。“不但现象是短暂的、运动的、流逝的,只是被假定的界限所划分的,而且事物的本质也是如此。”教育现象、教育本质(本性)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我们不能静止和片面地考察与认识教育的本性,而是要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不断发现和把握教育的创造本性,不断发展教育思想理论、目的、内容与方法及教育活动全过程的创造本性。这样,中国教育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指导教育创造实践活动,使教育更多更好地创造出各种优秀人才,以适应人的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见,教育创造这个概念,是中国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的科学概念,它贯穿于中国教育学全部思想理论与方法中,使中国教育学真正具有强大的创新生命力,使教育成为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
3 教育课程
教育课程是指为教育创造人才所规定的教育内容和进程。课程这个概念早在《五经》《诗经》中就提出来了。《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廟,君子作之。”唐孔颖达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又据《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里说的“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六门课程。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办私学,教弟子学诗、学礼、学文、学射御,也是“六艺”这些内容,以培养统治者所需的君子和官吏。从汉代到三国、南北朝、隋、唐各代都是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学校教育课程内容的。宋代朱熹所说的“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规定传授与学习的功课的范围和进程,则是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为教育课程内容。直到元、明、清时代,学校教育课程内容主要还是这些,其目的都是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吏和士大夫。
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的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统治奴隶的武士服务的军事体育课程;而雅典的课程则是为培养奴隶主阶级所需要的商业和政治人才服务的德育、智育、体育和音乐教育课程。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学校教育课程是培养僧侣阶级所需要的统治人才的“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即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世俗封建主的学校教育课程是培养服务于封建主的武士的“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文艺复兴之后,学校教育课程不断革新和丰富。夸美纽斯提出“把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斯宾塞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他从学校教育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出发,建构了功利主义的教育课程。18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为了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文化科技人才和有文化技术知识的工人,教育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其门类有: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论理学、伦理学、算术、代数学、三角学、几何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机械学、物理学、化学、音乐18门课程,其中自然科学课程占三分之二。19—20世纪,为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而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笔耕论文,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课程。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小学教育课程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8门课。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和生理卫生、地理、历史、音乐和美术、体育、劳动技能等12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界对中学教育课程开展了积极研究和改革实验,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这种研究与实验还正在深入进行。现在,我们从构建中国教育学的理论角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创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课程,简称为教育课程。它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交叉综合科学课程、创造科学课程。据此,中学应开设(包括必修与选修)的课程:政治、法律、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和心理与公共卫生、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网络知识、哲学、逻辑学、发现与发明、生产与生活技能18.门课程。其目的是造就追求真、善、美,德、智、体、美、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创造思想意识、创造智慧与美德、创造能力、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4 教育教学
这是中国教育学的一个综合概念。它是学校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创造人才的主要活动与途径。学校教育只有科学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又快又好地把人创造成为整体全面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以往的教育学,其中特别是凯洛夫的《教育学》把教学作为它的三个概念(即教育、教养和教学)之一。其实,这个教学概念是狭隘和片面的,缺乏科学性。因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在教育造就人的活动中,教育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所以,科学的确切的表达应该用教育教学这个概念,这里的教育是以正确的进步的思想育人。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教育思想理论中,就表达了教育教学概念思想。如《论语》中孔子讲的:教、诲、学、思、习、行,就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而《礼记·学记》中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教学的“学”实质含义是教育,因此,它具有“教育教学”的含义。在西方,18~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说:“我想不到‘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他强调教育教学是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开来的,教育教学应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明确把教育教学作为一个概念来理解。但是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界采用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学概念,其中有代表性的说法
本文编号:2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