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议发挥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4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为教学的主体——师资力量的培养,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素质教育,关键就要培养教师新的学生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一观念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就应首先得以体现。
  关键词: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学生;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新的洗礼,以学生为本,提倡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流思想,要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教师的素质是否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反观当今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必修公共课——教育学的实施现状,并未从根本上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其首先表现就在于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上。
  一、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现状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是指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它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动力。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多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缺少对获得教育学知识的渴望,更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预习或在没有考试的情况下阅读课本,即使教师在教学中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者寥寥。课后也鲜有同学主动与教师交流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思考与疑惑,这些都体现出公共教育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二、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庞杂、内容空洞、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
  教育学课程内容庞杂,缺乏有机整合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一本公共教育学,包含了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等内容。由于大量的知识融入同一本教材中,涉及面广,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很难对任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而学生自然无法对所学知识有深层次理解。同时,教育学教材内容多为理论性较强的论述,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公共教育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观念陈旧
  公共教育学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加上高校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目前公共教育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以讲授法为主,这使得整个课程教学的流程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同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主动投入到教学中去。
  (三)高等学校学生学习动机务实,缺乏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兴趣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陡增,不少学生是在家长建议下选择师范专业,因此,真心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学生为数不多,所以在学习该专业课程时,多为外在性动机,并非内在动机,务实性的原因占多数,故对教育学学习兴趣不高。
  三、发挥公共教育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中的主体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再编辑
  美国的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得来得在1979年出版的名为《课程探究:课程实践之研究》的专著中,提出了课程的5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是理解的课程,所谓理解的课程,就是由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不同的老师看到一本教材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她与正式的课程有一定的距离。高校教学的特点给予教师们较大的空间可以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对教材的“再编辑”。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笔耕论文

本文编号:2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8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