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00:16
本文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研究
【摘要】:教育经费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一直是教育财政研究的焦点问题,教育经费的合理配置更是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公平与否。如果不能合理配置教育经费,不注重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那么这必然会造成教育资金的浪费。纵观前人的研究,往往学者们把焦点大多关注在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和高等教育科研经费的使用上,然而却忽视了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决定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进行深入探析。本文基于《2005-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2004-201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官网上真实数据资料,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指数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研究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情况。最后,基于面板数据建立Tobit回归模型,探究影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因素。本研究发现,从地区上来看中西部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比东部要高,东部地区效率较低是因为其经费投入上存在着较大冗余,尤其是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在产出上最大的问题是生源不足。从整体上来看,现阶段东部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已经较多,不应当继续增加投入,而是应当要有所缩减。从Malmquist指数法得出的结果来看,技术进步指数较低是造成了教育经费全要素生产率偏低的原因。因此,普通高中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反映在教育领域中学校可以从办学设施的升级、信息技术教学的普及、师资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等等方面,来提高学校资源整体的配置能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影响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因素中,人均GDP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证明经济越发达,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因而有助于提升效率。而人口密度、财政自给率和人均教育财政指数均显著降低了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人口密度降低了配置效率,反映出当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配置并不存在规模效应。而财政自给率和人均教育财政指数的结果,可以反映出各级政府如果财政越宽松,往往可能并没有把资金用在提升教师福利待遇,添置教学设施等教育关键问题上,倒是可能存在财政供养冗员的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中 教育经费 配置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19
- 一、选题缘由8-10
- (一) 研究背景8-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0-17
- (一) 国外研究综述10-12
- (二) 国内研究综述12-17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17-18
- (一) 研究内容17
- (二) 研究框架17-18
- 四、本研究创新之处18-19
- 第一章 配置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19-28
- 一、配置效率的含义19-20
- (一) 技术效率的含义19
- (二) 纯技术效率的含义19-20
- (三) 规模效率的含义20
- (四) 规模报酬的含义20
- (五) 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20
- 二、配置效率研究方法与模型20-26
- (一)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20-25
- (二) 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25
- (三) Tobit模型25-26
- 三、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的相关理论26-28
- (一) 公共产品理论26-27
- (二) 人力资本理论27-28
- 第二章 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实证分析28-52
- 一、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28-30
- (一) 投入与产出指标选择的原则28
- (二) 指标确立与数据来源28-30
- 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实证结果30-52
- (一) 配置效率静态分析结果30-42
- (二) 配置效率动态分析结果42-45
- (三) 效率得分改进路径分析45-46
- (四)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补充46-52
- 第三章 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的区域分化与差异52-66
- 一、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因子分析54-62
- (一) 因子分析原理54-58
- (二) KMO和Bartlett检验58-59
- (三) 解释的总方差59-60
- (四) 旋转成份矩阵60-62
- 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聚类分析62-66
- (一) 聚类分析树状图62-63
- (二) 聚类结果的分析63-66
- 第四章 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66-71
- 一、模型设定66-67
- 二、指标选择67-68
- 三、实证结果68-71
- 第五章 研究结论、DEA方法的反思与研究展望71-76
- 一、研究结论71-73
- 二、DEA方法的反思73-74
- 三、研究展望74-76
- 附录76-109
- 参考文献109-115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115-116
- 后记116-117
- 致谢117-120
本文编号:1091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09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