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初中教师教学机智生成之叙事研究
本文选题:初中教师 切入点:教学机智 出处:《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知识。它既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意外情境时能够迅速、准确、自如的应对能力,又表现为教师能够及时捕捉课堂情境中的微妙变化,及时把握教学中有利的教学资源进行创造的能力。它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也是教师教育观的反映。教学机智不仅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追求,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呼唤教师的教学机智。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如何理解教学机智的、他们在课堂中展示着怎样的教学机智、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以及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选择了两位初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两位教师在课堂中生成教学机智的故事进行叙事探究,分析影响教师生成教学机智的因素,并在反思两位教师教学机智的基础上形成教师生成教学机智的启示,以期能够帮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并更好地展示教学机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主体部分展示了两位初中教师生成教学机智的故事,通过故事中教师展现的教学机智来揭示教师机智行为背后的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教师生成教学机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其中影响教师生成教学机智的主观因素包括教师爱和责任心、丰厚的知识底蕴、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以及自信与良好的情绪,客观因素包括学生、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氛围。因此,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教师自身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各个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彼此不断互动生成教师的教学机智。研究者通过对教师教学机智的反思认为:教师教学机智的生成源自对教学情境的敏感;教师教学机智的生成基于对学生的关注与体验的深刻理解;教师生成教学机智的关键在于教师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教学机智的生成体现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水平。据此,研究者得出启示,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观、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加强交流学习与反思。研究者希望通过这些反思与启示能够使教师认识到教学机智的重要性,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机智。
[Abstract]:Teaching wit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knowledge needed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is shown by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o deal with unexpected situations quickly, accurately and freely. It also shows that the teacher can catch the subtle changes in the classroom situation in time and grasp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the beneficial teaching resources in time.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teacher's wisdom. Teaching wit is not only the pursui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how do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wit, and what kind of teaching wit they show in the classroom?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eachers' teaching wit and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intelligence better? this is the main problem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Choosing two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kes a narrative inquiry into the story of the two teachers generating teaching wit in the classroom,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eachers' generating teaching wit. And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ng on the two teachers' teaching wits, it forms the enlightenment of teachers' generating teaching wits, in the hope of helping teachers to promote and better display their teaching wits in practical work, and to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shows the story of the two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generating teaching wit, which reveals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teacher's witty behavior through the teaching wit displayed in the story.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influencing teachers' generating teaching tact from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including teachers'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rich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the subjective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ers' generating teaching tact, such as teachers'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style, self-confidence and good emotion, objective factors include student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classroom atmosphere. Therefore, teachers' teaching wit is the result of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mong them, the factors also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create teachers' teaching wit. Researchers think that the gener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wits comes from the sensitivity of teaching situation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wits; The gener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wit is based o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attention and experience, the key of teachers' generating teaching wits lies in teachers'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and the gener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tact reflects the level of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The researchers draw inspiration that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teaching concept and a harmonious view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rich their own knowledge literacy, and form a personalized teaching style. Through these reflections and revelations, the researchers hope to make teacher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wit and help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wi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宏;我的教学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项丽华;论教学艺术的几个基本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3 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下)[J];学科教育;2002年11期
4 赵卿敏;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5 成尚荣;从学习出发:教育教学的回家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7期
6 汪青松;试论新世纪名师的教学风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03期
7 张瑞祥,徐庆俊;关于“度”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0期
8 晓谕;中国需要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4年11期
9 谢延龙;生命与教学[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韦娜;教学观研究及对教学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建平;;新型教学观建立的途径与策略[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2 王腾飞;杜锦丽;;建立大扶放教学观 推进素质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3 何成宏;;教学思想十问[A];全国高校教学督导论文集[C];2005年
4 刘炳德;;我的教学观[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5 潘云凤;;如何使写作教学更加完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6 许磊;燕良轼;;缄默知识视域下教师错误教学观的转变[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传燧;;孔子“学习中心”教学论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叶长龙;;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9 王炳梅;;教师教学小议[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10 张春霞;;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小学副校长 李明新;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吴江市教育局;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樟树市永泰初中 杨毕 张艳芳;搞好教学创新的几个必要条件[N];宜春日报;2007年
4 西南大学副校长 陈时见;高校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5 德格县城关小学 西珍;谈新课改后民族地区应怎样进行教学[N];甘孜日报(汉文);2008年
6 ;语文课应适时进行教学反思[N];安康日报;2010年
7 河南省临颍一高 董晓杰;浅谈现代教学观[N];学知报;2010年
8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孙焕荔;主体要发挥,个性要发展[N];学知报;2011年
9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黄兆全 陕西省汉中中学副校长;在教学展示和体验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健康;教学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陆明玉;教学论发展的方法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巍厦;论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尝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邹景超;研究分析建构教学观念与数学教学技能的转化[D];延边大学;2015年
3 孟祥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的有效教学[D];渤海大学;2015年
4 黄红云;白族文化在大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谭洪岩;延吉市第七中学语文“生本”教学的现状调g敕治鯷D];延边大学;2015年
6 孙莲;基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微课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颜小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贡静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写”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张军岩;新疆预科教育成语教学调查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10 张羽;小学游戏性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13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61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