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场景下的汉族中学生涵化态度
本文选题:涵化态度 切入点:文化多样性 出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年05期
【摘要】:目的:文化多样性场景下的涵化是探讨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视角。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汉族中学生为例,探讨涵化态度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移民青少年文化心理适应国际比较研究量表对49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整合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正相关,与受歧视感呈负相关;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负相关,与受歧视感呈正相关;外来人口态度和受歧视感对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预测能力较强,同化、分离、边缘化4种涵化态度的显著预测变量的决定系数为0.01、-0.09、0.06、0.01(P0.05);涵化态度与文化多样性的结构方程模型建构表明,涵化态度对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效应均显著(γ=0.46,SE=0.21,P0.01;γ=-0.72,SE=0.26,P0.01;γ=-0.61,SE=0.19,P0.01;γ=-0.59,SE=0.20,P0.01)。结论 :涵化心理的研究表明,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对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
[Abstract]:Objective: accultu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d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angle of view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Taking H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ulturation attitu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Methods: 495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scale on Cultural adaptation of migrant adolescents.Results: integr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ttitude towards foreign population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nse of discrimination, integration, assimilation, separation, marginaliz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ttitude towards foreign population,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nse of discrimination.The attitude and the sense of discrimination of the alien population have strong predictive ability to integrate, assimilate, separate and marginalize, assimilate and separate,Conclusi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shows tha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dentity of culture and national unity.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重大(重点)课题“主要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编号:ADA100008) 2014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民族地区普通中学学生文化认同、族际互动心理状况与民族团结教育革新”(编号:2014-GM-139)
【分类号】:G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梅;;涵化研究综述及其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王飞;;“涵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促进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3 操竹霞;;民族文化涵化动力研究——以皖江安庆回族为考据[J];求索;2012年05期
4 李安民;;关于文化涵化的若干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5 宋颖;;从“少数民族过端午”模式看文化的涵化与误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刘洋;;族群互动与文化涵化[J];美与时代(下旬);2013年08期
7 祁伟洪;;浅析涵化教育走进体育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1年11期
8 周家瑜;;文化涵化与族群——以“黄佤”族群文化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9 王金玲;;旅游中的涵化:一种理论概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常永才;;农村民族社区儿童上中学的涵化与心理适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m8;陈怀林;张荣显;;城市形象:非典型的涵化效果?——以珠海受众的调查结果为案例[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周立军;卢迪;;东北满族民居演进中的文化涵化现象解析[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祁进玉;文化传承与涵化的悖论[N];中国民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龙耘;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周莉;电视观看与受众认知培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静;论电视对儿童的涵化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董瑞丰;互联网涉入程度与涵化效果的关联性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3 余榕;从《孽子》效应看电视媒介对受众的涵化作用[D];武汉大学;2005年
4 白露;从文化涵化的视角审视《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D];兰州大学;2013年
5 高达;北京旧城改造中的涵化现象及微循环策略探微[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6 马领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涵化教育的要素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旭雁;电视传媒对儿童的涵化效果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华杰;和谐共荣的河湟汉藏两族文化涵化研究[D];青海大学;2014年
9 陈瑾;论路易斯·厄德里克《爱药》中的文化涵化[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杨俊;电视剧收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27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727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