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通中前行——兼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本文选题:学科教学 + 科学世界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06期
【摘要】:当前一些学科教学中普遍出现脱离生活的现象,被称为"拉普他"困境,主要表现为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剥离生活的教学方法运用,其背后的成因主要有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教师教育教学理解的制约。破解"拉普他"困境的关键在于理解人类"两个世界"的关系:人类在对生活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构建了科学世界,而科学世界的抽象与理性却使人远离生活世界,教学应该向生活回归,这成为教学生活化的坚实理据。为此,学科教学应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等途径展开,以融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破解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困境。
[Abstract]:At present, in some subjects teaching, the phenomenon of being divorced from life is generally appeared, which is called "Lapta" dilemma,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organization of subject-based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stripping life. The main causes behind it are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sm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eachers'teaching understanding. The key to solving the dilemma of Lapta l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orlds of human beings: human beings have constructed the scientific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of life, and the abstraction and rationality of the scientific world have kept people away from the world of life. Teaching should return to life, which becomes a solid basis for teaching life. Therefore, the subject teach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ways of teaching objective design,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o as to integrate the students' life world with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to solve the dilemma that teaching breaks away from the reality of life.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分类号】:G633.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顾娟;;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12期
2 李定仁;纪德奎;;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3 林存华;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从“隔离”到“融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9期
4 袁孝亭;王向东;;“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课程编制[J];地理教学;2003年07期
5 张廷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项贤明;;“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04期
7 敬礼;科学危机、技术危机与生活世界危机——兼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学说[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端;毛红芳;王岚;;我国教学论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当代教师教育;2017年02期
2 丁生军;;教学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通中前行——兼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06期
3 高天;;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省察[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年03期
4 雷艳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四化”路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5 林滨;郑丹;;从“成功”到“成其为人”:建构教育目标的自觉转向[J];教育伦理研究;2016年00期
6 魏亚梅;周申立;;论地理教学中的“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J];亚太教育;2016年25期
7 林克勤;;西方思想史视阈下的精神交往[J];外国语文;2016年04期
8 吴梅芬;;音乐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模式[J];大众文艺;2016年02期
9 朱松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辨析[J];求索;2015年07期
10 郑金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郑富兴,姜勇;面向生活的新课改与完整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4期
2 孙元涛,李如密;研究型课程:沟通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邹诗鹏;生活世界话语的困限与生存论的自觉[J];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6 马先林,郭玉钗,林守勋,林宗楷;协同工作的人与人交互界面[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09期
7 汪成为;灵境技术与人机和谐仿真环境[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宏;我的教学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项丽华;论教学艺术的几个基本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3 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下)[J];学科教育;2002年11期
4 赵卿敏;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5 成尚荣;从学习出发:教育教学的回家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7期
6 汪青松;试论新世纪名师的教学风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03期
7 张瑞祥,徐庆俊;关于“度”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0期
8 晓谕;中国需要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4年11期
9 谢延龙;生命与教学[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韦娜;教学观研究及对教学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建平;;新型教学观建立的途径与策略[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2 王腾飞;杜锦丽;;建立大扶放教学观 推进素质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3 何成宏;;教学思想十问[A];全国高校教学督导论文集[C];2005年
4 刘炳德;;我的教学观[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5 潘云凤;;如何使写作教学更加完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6 许磊;燕良轼;;缄默知识视域下教师错误教学观的转变[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传燧;;孔子“学习中心”教学论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叶长龙;;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9 王炳梅;;教师教学小议[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10 张春霞;;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小学副校长 李明新;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吴江市教育局;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樟树市永泰初中 杨毕 张艳芳;搞好教学创新的几个必要条件[N];宜春日报;2007年
4 西南大学副校长 陈时见;高校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5 德格县城关小学 西珍;谈新课改后民族地区应怎样进行教学[N];甘孜日报(汉文);2008年
6 ;语文课应适时进行教学反思[N];安康日报;2010年
7 河南省临颍一高 董晓杰;浅谈现代教学观[N];学知报;2010年
8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孙焕荔;主体要发挥,个性要发展[N];学知报;2011年
9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黄兆全 陕西省汉中中学副校长;在教学展示和体验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健康;教学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陆明玉;教学论发展的方法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巍厦;论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尝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邹景超;研究分析建构教学观念与数学教学技能的转化[D];延边大学;2015年
3 孟祥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的有效教学[D];渤海大学;2015年
4 黄红云;白族文化在大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谭洪岩;延吉市第七中学语文“生本”教学的现状调g敕治鯷D];延边大学;2015年
6 孙莲;基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微课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颜小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贡静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写”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张军岩;新疆预科教育成语教学调查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10 张羽;小学游戏性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89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78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