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性疏导及合理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4 14:47

  本文选题:京剧进中小学课堂 + 活动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自2008年以来,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活动已经实施了八年之久。从根源上讲,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国家为有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而推出的一项活动。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活动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京剧艺术的发扬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施以来的八年当中,有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一活动的争论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有大量支持的声音,同时也有大量反对和质疑的观点。这一活动究竟合理与否,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使得该活动在推行的过程中将会面临不可避免的阻力。从理论上对这一活动的政策疏导性进行研究,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论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运用传统文化有关理论和教育学相关理论对如何认识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以及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合理性问题进行研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背景与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要正确认识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必须把它放到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背景,指出三个方面的矛盾性是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主要背景,即:京剧艺术的困境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式微与振兴以及素质教育的羁绊与呼声。同时,文章从国家教育部和试点地区两个层次分析了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推行和执行的现状。背景与现状的分析为后文研究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性引导和合理性提供了基础。其次,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疏导性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对这一活动的评论呈现的百家争鸣、难下定论的问题,提炼了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什么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的主要争论,将其归纳为京剧该不该进课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否有效以及京剧应该如何进课堂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提出的背景,分析了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认识上存在的三个方面的误区,包括: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目的与手段的孤立认识、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泛化以及对文化与其载体的混淆。最后,在前两个方面的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疏导性进行了界定,指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国家教育部为解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其困境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而提出的一项以教育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的疏导。这是本文的主要观点之一,也是一个创新之处。这一界定回答了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什么的问题,澄清了之前争论中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本质认识不清的问题。再次,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根据本文提出的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性疏导,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涉及到教育活动疏导性、文化政策疏导性,同时还涉及到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这项活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即:文化政策疏导性的合理性、教育活动疏导性的合理性以及教育活动疏导性与文化政策疏导性的相合性。分析的过程中将文化和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我国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论证了这一活动本身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不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从教育角度,这一活动都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的必要性,同时其本身作为文化活动与教育活动的融合体,文化政策疏导性与教育活动疏导性在这项活动上表现出了互为根据、互相支撑的作用。本文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性引导的研究和对其合理性的论证澄清了对该项政策认识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能够为该政策的进一步推行奠定基础,也能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实施策略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Opera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activity from three aspects , namely , the rationality of cultural policy , the rationality of educational activity 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educational activity and cultural policy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9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佳;;培养兴趣,让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22期

2 马山力;;浅析中小学教师的幽默与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4期

3 高蓓;;中小学课堂中的伪民主现象批判[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袁园;;享自然质朴,沐温情呢喃——聚焦英国中小学课堂之印象[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23期

5 ;大学教授走进中小学课堂——著名英语教育专家来辽开展公益助教活动[J];辽宁教育;2005年Z1期

6 唐湘桃;沈聪;;透视美国中小学课堂的自由与开放[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12期

7 唐劲松;;美国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几种模式[J];云南教育;2006年Z2期

8 唐劲松;;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上)[J];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10期

9 唐湘桃;沈聪;;美国中小学课堂的自由与开放[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6年10期

10 ;京剧进中小学课堂引发争议[J];新天地;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成云;;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实践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年

2 ;“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成果展示[A];中国演员(2010年第4期总第16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蔡金花;美国中小学课堂并不自由[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李小伟 张春铭;食育课何时进中小学课堂[N];北京日报;2014年

3 记者 顾巍钟 陈月飞 蒋廷玉;国家公祭读本首进中小学课堂[N];新华日报;2014年

4 记者 许琦敏;中小学课堂引入“量子思维”[N];文汇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陈容焕;把中医药知识带到中小学课堂[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6 YMG记者 王小丹;让更多实用性教学“游”进中小学课堂[N];烟台日报;2014年

7 董康;无锡应急避难教育进中小学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记者 晋浩天;“三个倡导”将融入中小学课堂[N];光明日报;2014年

9 通讯员 张军剑 李景才 罗文宏;呼图壁县廉政文化读本走进中小学课堂[N];昌吉日报;2008年

10 记者胡边江 通讯员梁文明;自治州召开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会议[N];博尔塔拉报(汉);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静静;我国中小学课堂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何雪会;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性疏导及合理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唐湘桃;中美中小学课堂提问类型及提问基本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郝瑞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小学课堂管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曹红霞;美国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屈宸羽;论中小学课堂提问的病理现象及其矫正策略[D];西南大学;2014年

7 马瑞;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志红;美国中小学课堂管理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郭宏;中小学课堂和谐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莫仙;社会学视角下中小学课堂有效交往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797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797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d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